扬州深入实施古城改造与更新 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魅力

2022年03月04日 09:01:00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州古城的东关街美景。资料图片

  古城是扬州的城市名片,也是展示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方案,形成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优化功能的古城保护新格局。如何坚持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一体化推进,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魅力?昨天,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抢救性修缮,留住古城的魂

  走进广陵路252号民居,砖雕门楼造型古朴,楠木大厅气势宏伟,马头墙修缮一新。这片曾为盐商住宅、银行和金库旧址的古建筑群,正穿越历史,款款走来。

  作为晚清留存建筑,广陵路252号民居本身便自带厚重的历史气息。但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副破败模样——部分房屋被拆改,原有装饰大量脱落,木结构遭白蚁损坏,房屋安全性已无法达到正常标准。

  2021年,市城控集团下属名城公司投资近400万元,在尽可能保持建筑原貌和风韵的基础上,对该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缮,让其再现昔日风采。

  “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各类古城保护项目60余项,累计修复古建11.2万平方米,共计完成23个文保古建筑的抢救性修缮,建成开放15个文化展示场馆。”市城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善祥说,古城保护,不仅要保护有形的风貌,更要保护无形的文化。“这些年来,从最初的李长乐故居、逸圃,到‘双东’片区、南河下街区等,名城公司的古城保护思路也由对传统风貌、街巷肌理、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到兼顾盐商文化、传统技艺等人文遗产的保护,成功打造了皮市街、东关街、长乐客栈等一批古城保护精品项目。”

  创新化改造,造福古城的人

  位于老城区国庆路与彩衣街交会处西北角的彩衣街农贸市场,经过升级改造近期已重新投用,成为“网红”菜场。从外形看,市场外墙采用小方砖筑砌,屋顶盖有小瓦,沿街屋檐下还悬挂着一块红漆底、烫金字的招牌;步入市场内部,古风汉韵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悬挂的大红灯笼喜气洋洋,整个空间被照得亮堂堂的。

  作为市区第一家“古风”菜市场,改造后的彩衣街农贸市场成为展示扬州古城形象的新窗口,同时开启了古城保护的新思路。

  “提档升级前的彩衣街农贸市场已建成投用10来年,面积虽然有限,却辐射了梅岭、国庆路、东关街等多个片区的居民,这对我们的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契合古城风貌,更要提升功能品质,改善周边居民生活。”名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工程对菜市场原有建筑外立面、亮化等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对店面招牌做了重新设计,同时引入智慧装置,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凸显店铺特色,最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让“烟火气”与“高颜值”并存。

  “古城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扬州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指标,古城保护工作不仅要对照城市定位、产业特点、未来目标,更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在采访中,有学者表示,持续提升优化古城品质,实施古城风貌和环境综合整治,古城才能更好面向未来。

  可持续发展,叫响古城的名

  沿着热闹繁华的东关街一路西行,远远便能看见逸圃的门楼。逸圃,清末扬州“最后一座私家园林”,由当时的钱业经纪人、惠余钱庄老板李鹤生所建。当年的逸圃大多毁于战火,直到近年名城公司参照李氏后人提供的《大宅平面图》《大宅记》等历史资料,对园林进行全面修复,才使得逸圃再现昔日风华。

  如今的逸圃,正作为三星级宾馆长乐客栈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使用,不少外地游客争相住店,只为近距离感受“上下错综、境界多变”的扬州园林风采。

  古迹变景点,助力城市旅游业发展,逸圃的成功转型只是扬州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统筹古城资源,在保护修缮的同时,将一个个名人故居、私家园林、古城街巷成功打造成为世人向往的“好地方”。

  “去年8月,省文旅厅公布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关街成功入选。”叶善祥说,东关街是活化历史资源的成功案例,也是扬州最知名的古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6亿多元,可解决各类社会就业2500人次,年纳税额2000多万元。

  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要树立“城区”向“景区”转变的发展理念,打响“扬州古城”旅游品牌,必须整合古城闲置资产和旅游文博资源,实行整体规划,统一运营。扬州将分步实施湾子街、仁丰里、南河下等街区的改造与利用,做大做强古城保护实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实现古城资源资本化运作、产业化运营,推动古城文化旅游产业主板上市。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