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城:政策引领+平台赋能,跑出人才集聚“加速度”

2021年12月27日 11:19:5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小张,你询问回家乡企业工作的事已和企业沟通,这两天你就可以到公司报到了。”在宿迁市宿城区古城街道劳动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接听电话,为求职者介绍企业的工资福利和政府部门招工引工的优惠政策。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古城街道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扎实推进人才强区工作,不断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引得来”筑牢人才工作根基

  乡土人才“引得来”的关键,在于发挥政策“指挥棒”功能,加大聚才引智力度。位于宿城区古城街道的“365招聘之家”是宿城区人社局在帮助百姓就业、服务企业用工方面重点打造的民生实事项目,也是全市首个将招聘平台融入街角空间的创新项目。该项目在求职应聘、招工引才方面实现了“3个转变”:招聘服务由“分散”向“集成”转变。该项目位于市区最具人气的宝龙广场,集成了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招聘洽谈、直播送岗、远程面试、居民休闲等六大功能为一体,为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招聘方式由“线下为主”向“线下线上”转变。在高频开展线下招聘的同时,突破空间限制,更加强化线上信息发布、直播送岗、简历授递、视频面试、在线签约等功能,做到应聘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线上沟通、线上谈、线上达成”。招聘时间由“定时向“随时”转变。用人单位可随时预约场招聘求职人员可随时通过365招聘之家自主选择合适岗位,让求职应聘更具精准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现365天招工应聘不打烊。

  “育得出”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育得出”的关键在于全立体培育,建立成长机制。古城街道实施乡土人才学历提升工程,依托党校、职业院校等培训主体,分类别按需求,提升乡土人才理论素养。

  定期举办专场技能大赛,在同行比武中推动优势互补,在同台竞技中实现素质提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综合运用远程教育平台、技能培训会等渠道,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提高乡土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带强产业发展的“经纪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带领技艺传承的“田秀才”, 让乡土人才戴好“人才帽”。

  董松霖是10名乡土人才中的一个代表,他主要是将皮雕工艺与皮具制作相结合,可以为客户定制专属的皮雕皮具,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不断创新的自我要求,并借鉴掐丝珐琅的工艺运用到皮雕工艺制作中去,在2018年由他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发光包,并在同年9月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1月发光包皮雕作品《航海笔记》参加中国深圳第二届国际皮雕艺术大赛获得入围奖。他作为乡土人才的一份子,为当地的文创产品设计做出一丝贡献,为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得好”高扬人才强国旗帜

  乡土人才“用得好”,要旨在于加强组织管理,增强人才凝聚力,战斗力。古城街道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党建+”形式实现乡土人才组织化管理,搭建人才交流协作平台,增强乡土人才凝聚力

  今年以来,古城街道走访辖区内的企业,深入调研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个辖区内今年有近十家新竣工的企业,加上一部分企业扩产扩能,普遍存在缺工现象。另一方面,街道劳动就业部门通过与大学生的座谈交流,及各乡镇、街道的返乡就业调查,发现有回家乡就业意愿的人不在少数。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古城街道劳动就业中心将人才培养与为企业解决招工难题相结合,除日常招工外,在城区醒目位置悬挂巨型招聘广告,结合“365招工之家”并开通24小时招聘电话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与企业对接。若返乡人员有回乡就业想法,第一时间反馈到劳动就业中心,由街道劳动就业中心与企业对接,符合企业应聘岗位要求的,及时介绍岗位;暂不符合应聘条件的,列入应职人员后备库。

  解决 “人才之渴”,要扎实做好乡土人才“引育用”全链条整体强化,打造乡土人才凝聚的“引力场”,培育成长的“大基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全面推进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古城街道将通过“政策引领+平台赋能”,跑出人才集聚“加速度”。

  (来源:宿城区融媒体中心/范军南 张琥 沈倩 审核/陈刚 编辑/张泉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