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中国制造业的谆谆嘱托。
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征程中,有一支队伍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就是科研技术人员。2021年度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朱军就是其中一位。
在江苏省滨海县离岸22公里的近海海域,矗立着一座相当于8层居民楼高的“钢铁金黄巨屋”——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场升压站,这座海上升压站一天的产能可满足30多万户家庭的用电需要。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设计制造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研发这个“大国重器”的核心人物就是位于启东海工园的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朱军。
跨界: 从零起步 文科生逆袭为造船巨匠
“跨界”是朱军身上一个明显的标签。
上学时,朱军的梦想是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可高考发榜,他被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成了别人眼里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科大专生。
2000年7月,朱军毕业回到上海,却不曾想被分配到求新造船厂,走上了造船工人的岗位。上班第一天,师傅发给他一套灰色的劳工服,让他钻进船舱学着造军舰。尽管啥技术没有,啥都不懂,可朱军还是很激动:“我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天,码头上停靠着一条巨大的轮船,那种震撼和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于是我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做一个造船人了。”
“我的第一个师傅是个大师级的人物,虽说他讲不出造船的理论,但你把他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一本教材,里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师傅送给他一本《铜工八级》的造船理论书籍,他至今收藏,正是这本书让他拨云见日,逐渐掌握了造船的奥义。
在一次次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学习过程中,文科毕业的朱军摸索出整套造船技术,公司鉴于他的能力,提拔他当上了工程师。脱下灰色劳工服,穿上白色工程师制服,朱军的造船激情倍增。
2003年,“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兼并求新造船厂。2006年,江南造船厂下属劳务公司经营部接到一张土耳其订单——692箱集装箱船。工程所在地浙江台州。此时,朱军在造船行业已经摸爬滚打6年。他毛遂自荐,单枪匹马来到台州,担纲项目总工。2008年,当这艘692箱集装箱船顺利交付给土耳其船东时,这条船为朱军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朱军逐梦深蓝的信心也随着海风高高飞扬。此后朱军作为工程总工,共主持了40多艘巨轮的建造,成为业界公认的造船巨匠。
跨越:锚定目标 攻克“大国重器”卡脖子技术
如果说朱军用前10年时间,完成了从文科生向造船巨匠的惊艳“跨界”,那么2010年以后的10多年,朱军跨越事业“舒适区”,把发展的眼光转向清洁能源开发,在一项项“卡脖子”技术的攻克过程中,研制一系列“大国重器”。
为朱军提供这一的舞台的就是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胜蓝岛)。2013年,泰胜蓝岛响应国家号召,瞄准清洁能源,开发海工产品。企业提出降本增效、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的举措,朱军被聘为研发中心主任。
在研发中朱军发现,一个总投资70亿的海上风力发电厂,它的心脏——升压站的服役年限只有25年。这是为什么?朱军感到疑惑,更感到不值!在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使张伦伟教授那里他得到了答案:“海上升压站建造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应力的控制。”
什么是“应力”?朱军举了个例子:“我们没有人能把一根铁丝拽断。但只要把一根铁丝上下慢慢地不停地去掰动,你会发现,掰不了几下,它就断了。”这就是“应力”无形的破坏力。多年来,面对“应力”,海工企业、技术能手、科学家都无奈地选择“躺平”。
而朱军决心做50年寿命的海上升压站,“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是第一个把超大型钢结构‘应力’提到台面上、当成一个课题去解决的人。”从高端出发,向科研突破,毫无职场优势的文科大专学历反而成就了朱军的跨界多学科的研究。
2016年8月,泰胜蓝岛承接了国家电投集团滨海北区H2区块400MW海上升压站项目,朱军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办公室,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从设计到成功交付,该项目仅用了126天,创造了同类型项目最短制造时间,项目建成后成为当时亚洲最大、世界最先进的海上升压站。海上升压站的高标准交付让朱军在海工领域一战成名,也让泰盛蓝岛的订单纷至沓来。
坚守:一夜白头 在困境中砥砺党性光辉
看起来一帆风顺的朱军也经历过至暗时刻,“一夜白头”是失败给他的勋章。
2018年,朱军带领双创团队研究的课题“复杂海况下大型海工承载基础装备建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历时一年半,却没能成功立项。面对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朱军的情绪跌入冰点,见人不语、闭门不出。朱军一夜间熬白了头发,妻子周爱红劝说他离开公司前往新西兰。
是去是留,是退是进,关键时刻,泰胜蓝岛副总、党总支书记苏小芳与朱军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不希望他离开我一手创建的创新团队,所以我提出介绍他入党,我告诉他党的历史就是一个创业史,我们党从不拘泥于个人的事,放下包袱,你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党也不服输,一次失败可以重来,只要坚持就会胜利。”苏小芳说。
这一次谈话深深触动了朱军,他悄悄翻阅中国共产党党史,最终决定留下继续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2020年,朱军团队研究的课题“复杂海况下大型海工承载基础装备建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终于成功立项。该课题获评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多年来,朱军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先后完成了多种船型和海工产品的设计任务,其中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内外专利 71件,6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4项。
传承:薪火相传 潜心培养创新人才
在交付一座座大国重器之后,朱军的心愿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海工专业人才。他义务开办培训班,自愿把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传授给青年技术人员;自发组织科技创新小组,带领青年人员立课题,搞创新,既解决了公司的生产技术难题,又提升了青年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
“科研从哪里来?从实践工作中来!”朱军总是这样反复教导团队中的年轻人。有了扎实的实践能力,再加上朱军的培养和带动,青年技术人员学习和研发热情高涨,每年专利申请30多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