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关于两周之间的历史有一段极为著名的记述: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为烽燧大鼓,诸侯悉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悦)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鄫)、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史记·周本纪》,有删节)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周幽王为取悦美人褒姒,不惜废黜太子。太子是申侯的外孙,因担心遭到陷害而逃往申国。申侯因此联合西戎反攻周幽王,最终杀死了幽王,成功扶植太子(周平王)登上王位。平王即位后,为躲避西戎的威胁,迁都于雒邑(今洛阳)。
史学家们却很质疑此段历史的真实性。钱穆先生指出,对于周平王,西戎非寇实友,平王又怎么会因为“辟(避)戎寇”而迁都?晁福林先生则指出,烽火台到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只是小说家言,不可能真实发生。由此种种,《史记》的记载并不能使人信服。
而在《竹书纪年》中则有另一番描述:
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平王奔西申。……伯盘(服)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guó)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竹书纪年·晋文侯篇》,有删节)
2008年,专家解读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系年”部分,对《纪年》又有了不少修正和补充。
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或娶褒姒,生伯盘(服),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bì),缯(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无)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清华简·系年》,有删节)
结合《纪年》和《清华简》的记载,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才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
起初,周幽王的王后是申侯之女,生太子宜臼。后幽王宠幸褒姒,为了立她的儿子伯服(又名伯盘)为太子,欲废除申后和太子宜臼。太子只得逃往西申(申侯的属国)寻求庇护。申侯怨恨周幽王废长立幼,与鲁侯、许文公共立宜臼为天王(即周平王),由此出现了“二王并立”(幽王和平王)的局面。幽王发兵围西申。申侯不愿屈服,联合西戎反攻幽王,最终在戏(西申地名)杀死了幽王和伯服。幽王死后,众诸侯产生巨大分歧。以虢公翰为首的诸侯不满意平王弑父的行为,立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再次“二王并立”(平王和携王)。直到二十一年后,晋文侯投向平王,杀掉携王。但诸侯对平王仍然不予认可。又过了九年,晋侯将平王迎回京师,他的地位才最终得到承认。三年后,平王因镐京已残破不堪,东迁于雒邑(今洛阳)。
学界关于伯服的年龄、晋文侯在位时间等细节尚有争论,但大致脉络已很清晰。 “烽火戏诸侯”虽未真实发生,但从周幽王的废立开始,西周灭亡的种子就已埋下。从“两王并立”到“亡王九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漫长纷争,远比太史公的记载更为复杂和惨烈。平王的东迁标志着周王室不再强盛,历史也终究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