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滩”已成千亩良田,红色网格引领乡村振兴

2021年06月11日 11:32: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滩村流传着一句老话:“宁上小荒山,不下人民滩”,说的是当时人民滩村的落后程度。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如今的人民滩“荒滩”面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两千多亩的沃野良田和遍地开花的蔬菜大棚。

  位于扬州最南端的沙头镇人民滩村紧邻长江,曾是一片滩涂之地。1963年,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来到这里,开始了漫长的围垦造田之路。彼时的人民滩村,连一块像样的耕地都没有,也因此导致人民滩村长时间一穷二白的局面。66岁的童国鸿老人,在人民滩村生活了58年,曾任村委副主任的他,回想起当时人民滩村的生活颇为感慨,直言那是一段饭都吃不饱的“苦日子”。“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吃饭都成问题。那是相当苦的,而且长江支流,被冲刷得左一个沟右一个沟,不可能说是平平坦坦的,我们还要把土地弄出来,整出来之后才能种上玉米大豆。”

  在几任村党委的领导下,人民滩村开始了转型发展。为了让老百姓吃上饭,村里改往日的旱地农作物为水稻,基本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难题。结合旱地优势,村里后来又发展起了瓜果蔬菜大棚种植。45岁的苗波是江苏宿迁人,2003年退伍转业之后,听说人民滩村在发展蔬菜种植的消息,在部队学了一技之长的他,成为了第一批来到人民滩村创业的人。带着1000多万的启动资金,苗波搭起了1300多亩的蔬菜瓜果大棚。

  别看苗波现在种植规模成了当地的翘楚,可最早来到人民滩村的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产出的瓜果能不能销售出去谁都不知道。面对种种问题,苗波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可村两委班子的诚意,还是打动了苗波。有一次,苗波回家探望生病的父亲,地里几万斤的西瓜突遭大雨,村两委的党员干部立即出面帮苗波找销路卖西瓜,四五天的时间里,积压的西瓜就销售一空,挽回了苗波几十万的损失。如今,苗波在人民滩这片沃土上每年可以收益近50万元。

  苗波告诉记者:“这里的变化非常大,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只要下了大雨,基本上十次大雨九次淹,随着后来条件慢慢改善以后,到现在,下大雨我们一点也不担心了,过去只要下大雨,就心惊肉跳的,非常担心的。”

  为了留住苗波这样的创业者,人民滩村两委优化了基层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带头作用,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网格里,共建共治齐共享”的工作思路,根据区域、产业、工作需要将人民滩村划分成立了东方红网格支部和团结网格支部,将支部建在了田间地头上,村里的79名党员被分入不同网格,并聘用童国洪这样的退休老干部担任兼职网格员,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大小难题。

  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人民滩村党总支书记高明亮说:“通过网格化的宣传和治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群众第一时间知道我们村两委会做什么工作,能够积极主动配合,通过我们的毛细血管每个网格员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新的模式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全新的提质增效。”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如今的人民滩村成为了扬州市菜篮子基地之一,培育的“沙头西瓜”还获批国家地理标志,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号。除此之外,村里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打造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一改往日穷苦的面貌。在基层红色党建的带领下,如今这里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彻底摘下了区级经济薄弱村的贫困帽,那句宁到小荒山不到人民滩的老话也一去不复返。

  看到村里的变化,作为掌舵人的高明亮也是由衷的开心。“现在人民滩村路宽了、水美了、岸绿了,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包括农户的房子也在一代代不断更新,亲眼见证了人民滩村的变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是参与者也是建设者,自己倍感欣慰。”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余乐 实习生/郁仁强 编辑/汪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