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盐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盐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数字盐城”建设,抢抓发展新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数字盐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数据作为比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第五要素”,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与产业不断融合,数据的价值更加凸显。在数字经济时代,盐城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拥抱大数据,推动“数字盐城”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为谱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盐城篇章赋能。
央视点赞盐城数字城市建设:
418项服务功能“掌上办”
夯实数字底座 打造发展引擎
数字盐城建设离不开“数字底座”。我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市级政务云平台,上线政府信息资源中心,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打造城市数字化底座。
政务上“云”端。2015年,我市与华为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务云平台建设,2020年再次与华为合作政务云二期项目,通过对存储计算等资源的集中建设,实现云资源预先部署和弹性扩展,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降低业务部署的复杂程度,政务系统的部署周期平均缩短70%以上,提升运维效率30%以上。目前,全市共有54家单位172个信息化业务部署上云。
市政府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是全市唯一数据交换节点,以市级基础数据库为主要载体,部门通过平台体系实现数据共享交换、融合应用。目前该中心整合数据资源1090类,开发接口633个,支持跨部门大型应用系统12个,服务部门和单位74家。
数字盐城建设,离不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在苏北率先启动千兆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进铜退,已达到城市千兆、农村两百兆的宽带接入能力,各县市区实现光纤入户,农村行政村、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宽带”。开通直连上海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互联网承载能力和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全市5G基站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5G基站3739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和各县级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并且,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外网镇村全覆盖,县级部门接入政务外网总数902个,乡镇(街道)接入政务外网总数144个,村、社区接入政务外网总数2420个,全市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终端数近万台。
▲“我的盐城”APP
▲盐南高新区西伏河数字智能创新社区
优化数字政务 赋能美好生活
伴随数字盐城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政务服务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我市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基础信息实时查询、校核。同时,建立涉批中介机构、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三位一体市县共用的网上中介超市,已入驻370多家中介机构。推进“信易批”应用场景建设,将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接口嵌入“一张网”审批流程,实现信用信息查询,容缺预审,信用承诺替代审批。此外,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对适宜网上办理的11324项政务服务事项开通“在线办理”入口,已有108个高频应用接入“江苏政务服务网”移动端,其中社保卡办理、参保证明等25个应用实现“长三角无感漫游”;强化电子印章系统应用,上线运行公共信用信息查询一体机服务,逐步推进更多电子印章应用场景建设,全市制作印章2600余枚,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网上安全认证支撑。疫情发生以来,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和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字盐城建设的龙头项目,2019年上线运营的“我的盐城”APP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打造“疫情防控专区”,上线各类功能服务21项,开发上线口罩预约功能,96天累计发放376万只。并且,上线学生健康申报功能,日申报数最高达32万人次;接入使用省内统一互认的“苏康码”服务,点击量累计达到77万次;接入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功能,为冷链食品运输货主提供网上预约渠道;上线新冠疫苗接种查询服务,提供全市94家新冠疫苗接种点地图展示和导航、个人新冠疫苗接种信息查询等。“我的盐城”APP,正打造成为全市大型活动线上推广和重大事件线上发布的主要渠道,累计为16个部门和单位发布重大活动、重要赛事、重点事项102条,先后上线电商、旅游、餐饮、金融等第三方服务30项。目前,APP接入总服务项达425项,累计下载量达244万,累计注册用户达172万,用户黏性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广大市民离不开的“掌上伙伴”。
▲盐都东山精密智能工厂
▲大丰博敏电子车间数字化管控系统
创新数字治理 促进城市蜕变
依托数字盐城数字底座,感知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治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全面提升盐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数字赋能守护,城市智慧更安全。借助大数据,我市打造升级版技防城,推进感知“天罗”计划,新建高清视频监控31450路、重点部位智能监控1289路。围绕党政敏感区、交通枢纽、城市地标点、反恐重点目标等9种类别,分类布建感知前端,建成91个智慧微单元。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完成市区五家医院35路人像识别前端建设,汇聚车辆道闸数据,切实做好涉疫人员、车辆轨迹精准回溯。建设感知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人像、车辆、视频数据的全量共享;强化视频图像解析应用,市级重点统一人像、车辆算法,建设6000路人像解析、20000路车辆解析、200路视频全结构化解析系统,推动感知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实现视频图像、人像大数据、车辆大数据、码类大数据、人车码关联等专题应用、融合应用。并且,对原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进行多轮改造升级,先后开发了执法办案、渣土管理、智能亮化等管理功能,并与市政务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2018年1月1日至今,平台向各区、各部门(单位)共派遣案件161853件,按期处置率为94.8%。2020年,积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在2021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数据应用成为安全生产管理“标配”。我市启动建设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二期项目,目前已完成指挥信息网、应急指挥视频调度、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等模块建设。接入52家危化企业、251个一二三四级重大危险源和3900多路传感器数据,达到了三个百分百,即企业接入率100%、重大危险源接入率100%和视频监控数据接入率100%,走在全省前列。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系统全面覆盖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域,形成调度决策、实战指挥、日常监管和综合管理的四类工作模式。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
▲盐城市公安局盐南高新区分局新都派出所综合指挥室
发展数字产业 培育发展动能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新增长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东山通信、矽润半导体等47家企业获评省示范智能车间,华旭光电、博敏电子等8家企业评定为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东山精密、润阳光伏获批省示范智能工厂,盐城CNC产能协同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评定为全省目前唯一的区域级产能共享平台,金科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上线……我市持续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实施“千企上云”三年行动计划,上云企业超过1500家,成功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399家;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互联网标杆培育行动,入库培育企业达43家,建成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应用标杆工厂和示范试点工程10个,数量位居苏中苏北第一;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突破200家,其中199家省级、7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规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覆盖面达35%,高居苏北第一。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开票销售6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08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电子信息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5家。大数据产业是数字产业的重要内容。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率先布局,规划产业园区,设立引导资金,成立交易中心,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的系列文件。盐南高新区先后投入近百亿元,建设各类载体近100万平方米,成为江苏唯一部省市合作共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聚集各类企业238家,阿里、华为、国信优易、天眼查等一批知名IT企业先后落户,两次获得省优秀特色小镇(数梦小镇)称号。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数字盐城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市将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突出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政务等重点领域,建设智能泛在的基础设施体系、创新融合的数字经济体系、精准有序的数字治理体系、高效便捷的数字生活体系、共享开放的数据应用体系和健全稳定的安全保障体系。”市工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力争到2023年,实现信息系统上云率超90%,数据治理入库率超85%;数字技术在服务企业、保障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应用覆盖面达60%以上,“城市驾驶舱”运行顺畅,部门接入率达50%,“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的现代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