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智力支撑。
健全乡土人才培育机制,做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这是津盛103号,这是津冬365号,这是……”,淮阴区第一批“淮乡人才”杨炳坤,穿行在丁集镇4224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蔬菜育苗基地里,对着一株株黄瓜秧苗如数家珍。 阳光透过智能温室的玻璃穹顶,洒向一盘盘嫩绿的黄瓜秧苗,叶尖的小水珠晶莹剔透,在淮阴区丁集镇黄瓜产业园区,处处跃动着蓬勃生机。
近年来,淮阴区聚焦农业产业特色,深耕人才提质赋能,积极探索乡土人才选育和农业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淮阴区在贯彻实施《省人才工领导小组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淮阴区乡土人才“选、育、励”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淮乡人才”评比选拔工作,分类挖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生产能手,实行定期选拔、建库跟踪、周期培养、能进能出的人才培育机制,梯次选拔一批乡土人才“领头雁”,授予“淮乡人才”“淮乡名才”称号。入选第一批“淮乡人才”31人,共涉及4大类12个行业。推荐入选省“三带”名人3人,“三带”能手6人,“三带”新秀22人。
完善涉农人才政策体系,构筑乡村振兴才智“聚集地”
针对丁集镇黄瓜产业发展现状,淮阴区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资源,引进了17个黄瓜品种,在丁集镇打造黄瓜新品种示范基地。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学好团队,结合丁集镇土壤和气候等种植条件,为丁集“量身定制”了特色新品种黄瓜。丁集镇逐步形成“黄瓜+”特色农业体系,入选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育出来,把各方乡贤精英引回来。”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虎说,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育才、扶才、优才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淮阴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乡土人才培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打造一支能够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领技艺传承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寻访选拔,建立乡土人才库,已建档入库140人。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最高300万元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打造乡土人才村播“网红”,宣传推介乡土人才特色农产品。同时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选派了7批65名团员来淮挂职,有效助推地方科技创新。
构建多维度人尽其才格局,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力源”
为了破解乡村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淮阴区围绕农业产业特点,打造农业产业品牌,走出了一条“人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采取“院校+”模式合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淮阴区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建丁集镇瓜类产业研究院,与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成立“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华东试验基地”。引进南京农业大学刘信宝教授,注册成立淮安法博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秸秆综合利用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省“三带”新秀、首批“淮乡人才”石金钢在传统酸菜腌制工艺的基础上,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采取生物发酵新工艺,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带动当地蔬菜种植2000多亩,实现菜农亩产增收翻倍。
目前,淮阴区以丁集镇为典型代表,已基本形成了从黄瓜、辣椒等农产品繁种、育苗、栽培、示范,到规模化种植、采摘、销售的“一条龙”产业模式,仅丁集镇就带动了近500余名村民脱贫致富,该镇2019年还成为全市唯一入选“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乡镇。让乡土人才破土发芽、拔节开花,在乡间地头“香起来”,还促使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有舞台、有作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