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父子两代人携手造出“富民梦”

2021年01月27日 11:35:25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一场冷空气让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房村村刮起了大风,光秃秃的树上,枝杈来回摆动,地上温室大棚的铝合金门“哒哒”作响,只有地上散养的家禽依然悠闲地来回散步觅食,丝毫没有要回窝躲躲的意思。

  ▲果树下成群的鸭子在觅食 资料图

  一辈子都留在乡村的“读书人

  “嘀嘀……”,伴随着电动自行车清脆的鸣笛,村民张守君来到合作社大棚,每天到这里转转,是60岁的张守君雷打不动的功课,“自己来看看才安心,才对得起咱合作社的人”。

  提起张守君,附近十里八村没有不认识他的。1986年,作为村里少有的读书人,张守君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园艺,毕业后,分配到县里工作,但村里太需要懂知识、会专业的大学生了,村书记找到张守君希望他留在村里工作,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恳切的话语打动了张守君,这一留,就再没离开过。

  ▲父亲张守君在给儿子张强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资料图

  “我干过村主任、村书记,后来也有机会到县里工作,但是想到老书记的话,还是没走。”谈到过往经历,已是花甲之年的张守君淡淡一笑。

  老书记眼中,懂知识、会技术的张守君没有让他失望,留在村里的张守君,一刻没有忘记带领大家致富的任务,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琢磨这个事。”

  1998年,张守君开始行动,他统一规划村里土地种植梨树,联系客商统一承包外销。

  “2003年,我们的梨就能卖到1.5元一斤,老百姓一亩地有5000元收入,那时候不算少。”张守君谈到20多年前初次创业,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小乡村培养的大学生建起农业合作社

  2006年,张守君去南方取经,想把外面的好点子引进来。“农民不怕吃苦,怕的是闭门造车,外出学习才能开拓眼界,拓宽思路。”张守君说。

  当年,张守君了解到外地合作社经验,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我去县工商局注册,人家都没听说过合作社这回事。”张守君笑着对记者说。

  一个好点子胜过一堆大道理。张守君带着最早加入合作社的67户村民,利用50亩土地办起了徐州市宫品果品合作社。张守君跑到南京找到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引入最新的梨树品种,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培育优质果品。

  记者在合作社看到,这里培育的品种是最新的,技术手段是最新的,建起的大棚也是最新的。张守君说,只有利用新技术,才能培育出受市场认可的农产品,老百姓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现在,合作社的优质水果已经进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个梨能卖到十多元。

  记者问张守君未来如何发展合作社,他说,认认真真种好每一棵树苗,提高水果质量,让合作社的水果卖上价。

  大城市回来农村娃 新思想壮大合作社

  “欢迎大家来到彭城梨哥的直播间,下个月就要到春节了,我们精心培育的皇冠梨即将上市……”记者在铜山区房村镇宫品果品合作社见到张强时,他正在制作抖音短视频。

  张强今年38岁,脸庞晒得黝黑,面对不熟悉的人说话时,脸会憋得通红。

  “我2010年在杭州退伍进入企业工作,父亲身体不好,作为长子我得回家照顾父亲,帮他打理合作社。”就这样,张强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家乡,加入父亲创立的合作社,负责果品销售。

  ▲张强和妻子方艳在检查果树长势 资料图

  张强从零起步,学技术、学新媒体,联合高校开展农技培训,禁用除草剂,降低产量,提高质量,布局一线城市,开拓线上销售,让果品身价倍增。

  “我爱人方艳帮我做自媒体,我们开直播,后台的数据,回购的情况,她仔细研究分析,是我的贤内助。”说起自己的爱人,张强赞不绝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合作社的“苏翠”“秋月”“皇冠”等明星产品在上海、广州、厦门等地供不应求,今年光线上销售就突破千万元。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好。”耿直的张强说话语速很慢,做事却很扎实。

  截至目前,宫品果品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88户,种植面积6000多亩,年产优质梨300万斤,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裕。我父亲懂技术,他只想把梨种好,我觉得还要在种好果子的基础上,多想想如何把果子推广出去,好酒也怕巷子深,我回来就是要把‘好酒’卖出去。” 张强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