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校进入期末考试阶段。记者从常州部分高校了解到,近年来,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高校教师纷纷动足脑筋,在备课方案和授课形式上下功夫,向理论、实践双强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就连曾经司空见惯的期末考试,也不再拘泥于课本,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玩直播,学生许愿“求监考”
“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监考老师’,而且还迫切希望老师们越多越好。”在进行《新媒体营销》课期末考试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电商专业学生陈晨感慨道。
原来,这堂课采用的是学生直播考评的形式。任课老师金微介绍,学生分成5-6人一组,按主播、副播、场控、摄影等分工,进行一次为期两小时的直播,内容可以是介绍常州非遗或常州特色产品。考试之前,学生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完成项目思路设计、策划与筹备、脚本设计及预练等工作。老师根据各组的直播形式、直播内容及直播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为了使自己组的直播更有看头,吸引更多的粉丝进入直播间,同学们纷纷卯足劲,针对直播策划、人员分工、脚本设计、直播传播等方面反复商榷、探讨,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演练。金老师说:“直播带货已成为当下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手段。这种全新的考试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主动花时间去复习所学知识,将最佳的一面展示在公众面前。”
模拟法庭“变身”考场,学生自制法治微电影
上个月,在江苏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的现场,常规笔试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法庭辩论——
“请全体人员保持安静,现在正式开庭,请审判长、辩护人、公诉人入庭。”话音刚落,身着法袍的“审判员”和“公诉人”“辩护人”有序入场,模拟法庭就此开始。
这是任课老师徐宏伟对思修课期末考试的创新尝试——引导学生采取思维导图学习法,找到当前道德与法律强烈冲突的典型案件或事件,作为本学期课程实践的选题,并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将选题涉及的案情主要情节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其他同学观看和点评;再结合案情简介、情景再现、法庭审判、事后采访等环节,小组制作成一部有主题、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微电影,作为期末考核内容提交。“我希望改变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有角色代入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徐宏伟说。
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式,颇受学生欢迎。江理工人文社科学院学生陈赛丹说,通过模拟法庭情景再现,自己了解到了延伸的知识,思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次期末考试也让我们明白,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不触碰法律的红线。”
讲故事拿学分,学生“直面自我”
“请描述本学期课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情景是什么?它给你带来哪些触动?”“请讲述你的成长故事,并分析你从这些经历中汲取了哪些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末考试题,虽然只有简单的两道主观题,却让学生“直面自我”。
出题老师是该校心理教研室主任袁殷红老师,曾因布置表白信或分手信作业而走红。她告诉记者,大学生心理课是考查课,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为课程目的,因此,她设置这两题,一来可以让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二来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往经历。评分的关键,就是两个字:态度。
袁老师说,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评估师生关系的过程,如果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安全、温暖、可靠,会更真实地坦露内心。课程结束了,可能育人工作还在继续着,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自我表露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答卷中,有的孩子从原生家庭讲起,有情绪、有故事,一张纸都不够写,这样的情况我需要找机会与他面对面交流;当然,看到孩子们通过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和成长,这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非常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来源:常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