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根据通报,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今年以来,我国金融部门落实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举措,着力稳企业保就业,金融政策初见成效,总体实现融资服务“量增、面扩、价降”,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向好,现金流发生积极变化。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主体,也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群体,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积极财政扶持力度,扩大金融“活水”浇灌范围,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既见阳光,更见雨露,是各地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中之重,须臾不可放松。
竞争激烈的市场浪潮中,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紧紧结合中小微企业的现实难题,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国不断推出一揽子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积极助困政策,推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有序开展,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市场预期稳步向好。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除了在疫情之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临时救急帮扶外,更应建立“后疫情时代”对中小微企业的长效帮扶机制,持续有效对冲全球疫情蔓延、国内外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切实以更加积极的财政和金融力量帮助中小微企业化解眼前的困难,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题,在数据调研中体现地更为直接。前不久,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对2507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研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反映资金链紧张,流动资金存在缺口;加之金融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覆盖面有限,30.36%的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在现实困境面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创5个月新高”的数据,进一步释放出政策持续加大对“中小微”纾困解难的积极信号,尤其是普惠金融从体制机制上突破了过去大银行不能给小微企业贷款的障碍,将进一步让广大中小微企业从中看到希望,增强发展信心。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屡创新高,背后无疑是积极政策杠杆的精准发力。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坚决有力落实好中央部署要求,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好中小微市场主体资金难题。特别是央行持续引导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金融机构进一步减费让利,推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水位”。政策将更多的资金力量用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刀刃上”,推动形成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的良好互动及“活水”循环,让中小微企业活力涌动,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
给个支点,中小微企业可“跃龙门”。在积极政策工具的加持下,包括快递行业、创新型企业、线上经济等在内的中小微市场主体表现出超预期的发展势头——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由负转正,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积极金融支点的持续用力,中小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还将持续上扬,进一步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小微企业的关爱和帮扶,还需精准施策、抓稳支点,持续加力、久久为功,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未来。(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