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从“试验品”到“国家地理标志”,小葡萄“串”起致富梦

2020年08月08日 10:18:48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炎炎夏日,进入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葡萄产业园,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上枝繁叶茂,一串串晶莹剔透、浑圆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十年前的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条链,葡萄产业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改变了陈集镇许许多多贫困家庭的命运,圆了他们的致富梦想。

  穷则思变 他们跨出了一小步

  “知道赫赫有名的小岗村吗?我们的故事和这个村差不多。”葡萄棚下,凉风习习,陈集镇葡萄协会会长王继成打开了话匣子,他也是陈集镇王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以前的陈集很穷,没什么特产,收入全靠老天赏赐。虽然也种过葡萄、苹果、桃子,但都是自种自吃。2010年,我和王庄村的几个委员商量,我们得出去看一看。第一站就去了山东沂蒙山区,考察学习巨峰葡萄种植技术。”

  当看见对方产业园里的葡萄大丰收,价格很高、销路不错,王继成他们心动了。要不试试?

  很快,技术学来了、苗也买来了,地是现成的,但谁带头干?王庄村的村民心里犯了嘀咕,没人愿意。王继成说,无奈下,他和6名村干部决定,干部自己带头试一试,不管将来是成功还是“牺牲品”,王庄村总不能一直这么穷下去!

  “虽然没有小岗村的红手印,但我们几个人全都签了字,一旦失败后果自己承担。”回忆当年,王继成说,破釜沉舟是他们共同的决心。

  就这样,2010年,王继成他们在王庄村种下了陈集葡萄产业园的第一棵葡萄苗。

  四处学艺 20亩葡萄丰收了

  苗是种下了,但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回忆起十年前,时任王庄村委会副主任王新海记忆犹新。“坦白说,刚种下第一棵苗,我就后悔了。后悔的原因是啥?主要是觉得我们技术没有学到家,这心里没有底。别人看来,我们是‘试验品’,但当时我已经觉得我们是‘牺牲品’了。”王新海说。

  王新海的心里没有底,其他人亦是如此。葡萄种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投资、栽种,第二年“试花试果”,第三年才是“丰产”。栽种第二年,王继成等人发现,葡萄的口感和果型都一般,和沂蒙山区的葡萄差了好几个档次。

  陈集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工业少、无污染源,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肥沃,适合种植葡萄,但为什么种出的葡萄差这么多?后来他们才明白,葡萄从萌芽、生长、开花、坐果、转色等等,每个阶段都需要专业技术,一环扣一环,哪一环出了问题,都将影响最后的口感。

  学而不精让他们吃了大亏。随后,他们四处“取经”,不仅学来技术,而且引进不少新品种。第四年,用作实验的20亩葡萄丰收了。

  品牌发展 客商越来越多

  “今年规划3000亩,目前有36家家庭农场和4家合作社,种植2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年产值将超过一亿元……”说起现在的陈集镇葡萄园产业规模,陈集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瑞林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用心孕育出了新滋味,陈集葡萄就像是一位令人惊喜的新友,带着流年芬芳。对于品质控制,他们有独到见解。

  “以前葡萄亩产五六千斤,现在严格控制在三千斤以内,虽然产量下降,但能保证葡萄粒大、糖度提高、成熟期提前,种植效益不降反增。”陈集镇技术员王昌俊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陈集葡萄也有过‘成长的烦恼’,品质高可名气不大,怎么办?”

  近年来,陈集葡萄致力于走品牌之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各类品牌认证。2019年8月,首届陈集葡萄节成功举办;当年12月,又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成为江苏省首个葡萄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陈集镇还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如今,随着陈集葡萄的品牌越来越响,来陈集镇洽谈业务的客商越来越多。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