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工作方式方法要创新、要跟着时代变。”这种“求变”、“求创新”的意识从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组建后,就深深根植于全体南京应急人的心中。
怎么变?组建一年多以来,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探索科技信息化应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南京智慧”——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推动应急管理技术手段、监管模式、检查机制的创新,让安全生产更聪明、应急管理更智慧,让城市更安全、百姓更满意。
技术创新
“181”信息化平台
助力“大应急”变“云应急”
遵循“移动优先”原则,南京应急人用一年的时间,打造出南京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具体包括一个综合监管平台、八大应用系统和一个移动终端,今年1月上线运行后,就被国务院督导组列入“典型做法清单”。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平台?记者走进市应急指挥中心,一整面墙的大屏上,南京站、南京南站、新庄立交桥、长江大桥……这些南京地标分布在大屏的一个个监控格内;随着技术人员的操作,大屏上还能看到不少企业的控制中心及“二道门”进出情况;随着鼠标的不断点击,一组组企业风险源数字、隐患检查数字、问题列表清单、隐患跟踪流程等,纷纷以图表、时间轴等形式展现在大屏上,“科技范”十足。
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发上线至今,“181”信息化平台叠加了很多功能,如今已经成为覆盖全市的“感知网”,是企业自查自检平台,也是监管部门的一站式执法平台、专家的检查平台、网格员的信息收集平台。
据了解,“181”信息化平台目前已接入地震、城区防汛、地质灾害等多部门的系统数据,并联接“雪亮工程”、金陵网证以及57家危化企业331个重大危险源的温度、压力、液位、可燃气体报警仪和有毒气体报警仪等,打破了时间、空间壁垒,基本形成全覆盖智能“感知网”,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幅度整合资源,确保发生灾害(难)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
平台还创新引入了纪委监委监督机制和“数字监督”模式,将构成现实风险的重大隐患和失职不履职行为,通过建模形成工单,推送给纪委监委,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借助纪委监督力量,对各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形成推进压力,倒逼履职尽责。
在“181”信息化平台中还有一个首创项目——“金陵应急宝”。这是该局遵循“共享经济”理念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利用专家资源端、企业用户端和管理员端能连接整合专家、装备、知识等应急政府资源和协会等社会资源,实现交互利用、协同匹配,努力达到应急需求与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能提升最大化。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宝”将对用户从灾害现场回传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进行初步研判,根据结果匹配相关专家,开启专家会诊,给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目前,“应急宝”已经入驻专家967位,各类资源超过1500项。
“借助信息化手段,让专家资源真正‘活起来’,同时也解决了一个应急管理领域多年的难题——应急决策专业化。”作为“应急宝”入驻专家之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张海波教授认为,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如何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知识缺乏造成的不确定性是最迫切和关键的问题之一。以前,主要通过建立专家库,借助专家力量进行研讨分析。可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自然灾害,很难保证在第一时间调集专业知识匹配的专家赶赴现场。借助“金陵应急宝”,可以组织多位专家直接借助无人机看到现场细节情况,开展“同框会诊”,从而进行有效分析研讨,给出较为准确的科学判断,为应急指挥和决策提供专业知识帮助,尽量降低由于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造成应急决策失误的概率。
南京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上线已有半年,从监控到纪检再监督,再到“金陵应急宝”,新应用新技术不断叠加,“大应急”正变为“云应急”。
监管创新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
起底城市风险(源)
依托平台,南京充分利用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和二维码系列地址标牌信息化系统,在社会治理网格上叠加上了应急格和安监格,借助网格员的“铁脚板”,对全市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及监管责任厘清确认组网。
陆幸晨是栖霞区马群街道11号网格专属网格员,他负责的网格内目前共有110家实有单位。单位老板、实际负责人是谁、证件是否齐全、生产经营中有哪些风险隐患、监管部门有哪些……这些情况,陆幸晨已基本摸透并录入到“181”信息化平台中。
“不过这些信息是动态的,今天下午我巡查的时候就发现新开了一家理发店,相关信息已经录进平台了。”6月22日下午记者联系采访时,他刚结束当天的网格巡查,“每天都会巡查几家,今天跑得比较多,大概二三十家,一般一个月至少轮一遍,这样才能确保基本掌握信息的动态变化,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消除风险隐患。像小型场所,多数是消防问题,比如消防通道占用、器材过期等。”除了注意隐患排查,陆幸晨还会时不时化身“安全考官”,提几个安全常识问题,“考一考”巡查单位的老板或工作人员,“如果答不上来,就会提醒他们要多注意学习。”
网格员普查巡查,相当于找出风险(源)这个“坏孩子”,在一个标准地址下,在平台上给风险(源)“上户口”,让政府以及企业的监管部门能够随时进行“监护”。譬如,“扫一扫”即可获知该生产车间重点设施上次巡查情况、检修情况,该地段是否有危险源,该路段施工许可等是否齐备。
记者在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储罐区,就看到一张二维码,用防爆手机一扫,对应储罐的相关巡查记录就出现在手机屏幕中。红太阳安全部经理王述刚告诉记者,公司属于安监格,平常有网格员进行网格巡查,公司自己也对照平台中的模板将像储罐区这样的重点生产区域、重点岗位、重点设施等都按照风险等级进行了层层分级,一线人员每天巡查。所有巡查检查数据全部实时上传至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分针对社会面监管的应急格1731个,配置应急网格员6962名,标注风险(源)224575个,确认监(主)管部门259491余家;划分针对企业面监管的安监格17605个,配置企业安全员31966名,普查登记(核查)企业17605家,标注企业风险(源)41948处。
机制创新
自查+专家入驻
全方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6月16日,南京企业和小型场所“安全信用脸谱”系统上线。至此,南京已探索形成了一套“生产经营单位自评自查、专家派驻式跟踪指导、政府部门强化监督执法”的全方位“硬核组合拳”,360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相关安全生产专家向记者介绍,“脸谱”系统为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及各类小型场所,量身定制了“个性化”、“自助式”的安全评价模板。其中,重点行业领域的高危企业,可以按照省安委办明确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5个方面20条内容细化而来的86个项目进行自查自评;小餐饮、小旅馆、小商超等社会面小型场所,则根据场所(单位)的性质、特点和规模,分类设计了包括消防、燃气、用电安全在内的10-20项自评检查项目,哪怕是“零基础”的负责人或安全员,也可直接对照模板,根据场所的性质、特点和规模,完成自我安全生产检查。每一项检查都实行模板化,网络交互、智能引导、操作便捷、容易上手。系统还设有实时推送、提醒,在线学习功能,引导企业和小型场所负责人或安全员积极主动履职尽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对专业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中小型危化企业,南京则借鉴分享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理念,推出了“南京解决方案”——创新建立“安代表”机制,依托并充分利用南京大型央企的化工专业人才资源,遴选聘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一线化工装置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安代表”常驻企业进行跟踪式监督检查,帮助应急管理部门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具有35年专业经验的李军便是首批“安代表”中的一员。所有专家按照工艺、电气、设备、仪表、安全专业分类分组,基本确保一个专家组危化专业全覆盖。从去年5月至今,李军和组内专家已经先后入驻了45家企业,进行“家庭医生”式的派驻指导检查。
李军介绍,企业的风险源、重大设备,基本都已经通过企业安全员或网格员,录入到南京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里了,他们去检查时可对照信息进行核对检查,相对来说要省不少功夫,不过一个企业检查下来一般还是要好几天。可无论检查时间有多长,李军和同事们都是现场立查立传。检查结束后,检查记录通过平台当场生成。“有时候我们专家组组内、组间也会交流检查心得。大家都比较开心能够为安全生产再做一点贡献,也觉得这种专家入驻式的检查效果不错,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从而‘挖’出风险点和隐患,也能更准确地找出原因所在,提出更精准的整改措施,帮助应急管理部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据了解,企业自评自查数据和专家检查数据都将作为市应急管理局精准执法、科学执法的参考。“对于一些自查不完善、专家评价不高的单位,我们将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加大执法检查和随机抽查频次,发现问题隐患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依法实施联合惩戒。通过执法力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向科技化信息化要战斗力,向大数据网格化要风险防范力,向数字化再监督要责任力。依靠“求变”“求创新”,南京已初步构建了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应急管理现代化制度体系。下一步,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坚持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在防范化解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领域重大风险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奋力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南京市建设“美丽古都”、创建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保驾护航。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