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起“秀山号子”,激活非遗基因

2020年06月14日 16:41:56 | 来源:看见大市口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年前,官塘桥街道“秀山号子”和“太平花灯”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可以追溯到700年前的农耕文化,其中,“秀山号子”记录着劳动人民以歌为伴,以号为拍的劳作场景,如今随着传承人的渐渐老去,如何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6月12日下午,官塘桥街道举办了非遗传承研讨会。

09年老一辈号子传承人演出1.JPG

  “秀山号子”是官塘桥街道秀山村农民在田间插秧、车水、打麦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其源头可追溯至700年前,具有鲜明的乡土地域特征,更是流传至今的耕作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秀山号子演出.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号子传承人 朱兰英:“山歌么好喊嗨嗨嗨,这样,底下人就,大家就一起喊,我就喊口难开哦,才喊口难开晓得吧。”

  78岁的朱兰英老人是“秀山号子”的非遗传承人,老人家说,十多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喊号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号子传承人 朱兰英:“提人的精神,有力哎, 拼命推哎,号子一喊,人的思想全部都集中了,就集中在田里做事。”

  秀山号子内容丰富多样,有“打麦号子”、“耕田号子”、“车水号子”等等,这些劳动号子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一代代的传承着,然而随着现代化农耕技术的发展,加之秀山村的拆迁,如今,喊出“秀山号子”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人张荣英等人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式发掘保护,然而,传承之路困难重重。 

2012年秀山村农民春晚太平花灯演出.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号子第一代传承人 张荣英 :“现在又不打麦了,田边有抽水机,需要你们喊了干什么呢?”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秀山号子”走进了校园,在官塘中心小学成立了小学生传承队,同时在社区中也成立了中青年传承队,鼓励周边居民加入进来,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魂”。此外,本土农耕文化的另一项非遗,“太平花灯”也拥有了成熟的队伍,不仅成为官塘桥街道历年农民春晚和广场演出保留节目,更是多次“走出去”进行表演。 

2015年太平花灯在西津渡庆国庆演出.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花灯第一代传承人 陈定萍:“我们的花灯通过我们队形的编排上面,调整上面,然后走出了天下太平四个字,四个字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很喜庆,有我们的锣鼓,乐队去编排,更接地气,我们以前的这种传统,也体现了我们非遗的概念,精华。”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镇江非遗专家罗戎平表示,目前普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窘境,为了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各方都在努力着。 

  镇江市民间艺术馆副馆长 镇江非遗专家 罗戎平:“我们所有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里面都有我们五年的计划,你申报成功了,你下面怎么做,你怎么保护,怎么传承的,他都要有计划,五年之后,每一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我们辖市区的机构,都要对于非遗项目每一年的保护进行调研,进行考核。”

  对于“秀山号子”和“太平花灯”这些极具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罗戎平建议,可以多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 

2010老一辈号子传承人集体照.jpg

  镇江市民间艺术馆副馆长 镇江非遗专家 罗戎平:“首先你们要建立数据库,第二要建立展示馆,我们要把祖祖辈辈的非遗项目保护下来,我们通过录音录像文字照片,通过我们进入我们的数据库,进入展示馆里面,然后再通过传承人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在可以建立一些非遗项目的发展研究会。”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