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罗建华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向社会推介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仇庄村等21个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为遏制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和培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提供了参考借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果说,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美好期待,治理有效是有力支撑,生活富裕是共同追求,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和乡土社会得以赓续绵延的文化内核,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乡土文化和乡风民俗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深厚土壤和丰厚滋养,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既是我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哪个地方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对乡风文明传承得好,哪个地方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就高。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都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其中,最根本的或永恒不变的就是灵魂,即乡风文明。此次推出的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对各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提供了操作性强、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物质形态看,重点是保护好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深入挖掘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从精神层面看,要着力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时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让乡风文明悄然浸润在日常文化活动之中。
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久久为功的态度持续推进。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发展特点,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抓手,切实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