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扶贫亦要扶起“尊严”

2019年12月26日 10:27:4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王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我们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通过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一大批贫困县实现了“摘帽”的目标。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主动检视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应该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扶贫不是别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贫”是物质生活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困群众需要这样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让他们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 “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王怡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