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盐城市进入“后申遗时代”,在湿地研究、保护和专项人才培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记者从盐城师范学院获悉,决定成立湿地学院的主要背景有两个,一是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自然遗产。为保护好和永续利用好这块人类自然遗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后申遗时代”的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尤其高度重视我市如何自己培养湿地专业人才的问题;二是盐城师范学院在湿地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有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沿海发展智库和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相关科研团队一直跟踪服务盐城市的申遗工作,清楚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因此,盐城师范学院决定成立湿地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教授告诉记者,湿地学院成立后,将保持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相关单位紧密合作。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学科建设紧扣湿地保护,重点开展盐城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滩涂生物多样性、湿地恢复、滩涂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迁飞鸟类生物学特性、丹顶鹤种群的变动、麋鹿繁殖的遗传学基础等课题的研究。
湿地学院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扎实掌握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其中,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富于创新精神,能在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自然保护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专业实用技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从事生态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保护与管理、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规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今年以来,我们学校聚焦盐城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市委、市政府推进校地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释放自身发展的‘最大潜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驻盐高校发展,促进校地协同创新的意见》,及时出台《盐城师范学院关于推进校地融合实现盐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4大方面36项重点工作,规划成立湿地学院,助推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市’战略、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着力在服务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说,该校将以湿地学院成立为新的起点,积极打好“沿海”特色牌,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盐城湿地建设、助推盐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