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典籍大国,历代浩瀚的典籍承载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浩繁文献中,地图是重要的一个门类,和书籍一样,承载历史和文明。一座城市的古地图,就是对城市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呵护与守望。整理和出版古地图资源,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使用,既可供学术研究之用,也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到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资源,更可方便社会的实用参考。
近日,深圳香港澳门连云港古地图联展系列活动在市图书馆举办,展览共展出了约40幅深圳香港澳门的古海图和20幅连云港古地图,为中国各朝代和世界各国所绘,每一幅地图都大有来历。其中,20幅连云港古地图更是吸引了港城市民的目光,透过这些古地图得以一窥连云港的岁月变迁。而这场展出,也让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之际,有了更多思考。
连云港古地图展现“历史的美感”
“连云港古地图包括《康熙赣榆县境图》《乾隆云台山总图》《嘉庆赣榆县境图》,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军事部门绘制的《新海连市全图》《连云港东部城区全图》等。”据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这里展出的连云港古地图,横跨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等几个历史时期,最早的是1572年刊印的明朝《隆庆海州总图》,最晚的已经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港城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地图,大多数古地图都是以纯人工绘制的方式,以简单不乱的线条,勾勒出的大致地形布局,透着古朴简约之美。一位从事美术的参观者坦言:从读者或制图者的角度,地图是一门视觉艺术,是一门空间信息呈现的视觉艺术。因而,地图首先呈现给大家的是视觉上的效果与冲击,然后是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在设计上讲究线条如何绘制、符号怎样设计以及色彩的运用;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幅经过创作的“图画”,因而具有美感和艺术属性,是一种视觉呈现的独特艺术。
的确,所展示的古地图各个都透着独特的艺术美感,其中,以最早期的《隆庆海州总图》最为吸引观众的目光。据悉,“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的年号。此地图刊于1572年,而1573年就是大家熟悉的“万历”年了。根据史料记载,连云港在元朝时叫“海宁州”(现在“海宁”这个词儿已经成为港城常见的地名)。后至明代时,复称海州,属淮安府,以州治朐山县省入,改沭阳属淮安府,领赣榆县。这时候的地图里面已能看到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了,孔望山、临洪场、蔷薇河、鹰游山等。
现场还有一幅1808年刊印的《嘉庆海州疆境图》。嘉庆是清朝第七位、清军入关后第五位皇帝,1808年为嘉庆十三年。这时候的海州已经升为直隶州,属江苏省。这张地图,因为《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为迄今发现的古海州志中,体裁齐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记事翔实、品位最高的一部州志。所以作为其中的附属图,这张古海州地图为更多港城人所熟知。这张地图的绘制更加详细,里面也出现了更多熟悉的地名:白虎山、白塔埠、朐山、新坝、板浦、南城等地点,均一一列在上面。无数观众在观看后,不禁感慨: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了家乡几百年的变化。
目前局限于“文献价值”的发挥
“这场地图展,只是展出了部分我市留存的古地图,其实还有诸多古地图正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据参与搜集古地图的文史专家介绍,这正为我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搜集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提供另一条可兹践行的路径。“传统的史学研究中,地图往往容易被学者忽视,而实际上,地图是最能直接反映古人空间政治观念与时代思想文化的文本。”据业内人士分析,从地图中不仅可以见出绘制者对当时当地的认知与感受,而且,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图的比较,更能够发现古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近年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材料,已经逐渐引起史家的重视,尤其是对地方志中地图的研究,往往不仅能体现出一地的风土人情,还能深刻反映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嬗变。比如“大运河文化带”的淮安、扬州、杭州等地,就通过考古发掘和古代运河舆图的搜集、挖掘与研究,清晰地了解运河曾经是何种形态,作为整体保护的历史遗址和建筑物究竟有哪些。通过阅读古代舆图,了解明清运河及其水利工程的形态,运河沿岸的环境,获得城市的变迁与人文景观等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些对于宣传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促进中外运河暨名城保护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借鉴,都大有裨益。
“若想深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它的古地图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独一无二、不易替代的历史文献。而展出的这些古地图,通过横向的时间轴的比较,恰恰直观反映了诸多港城历史文化变迁的印记,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业内人士指出。然而,基于我市目前的文化发展意识和策略,尚未系统形成对“古地图”的价值延展,所以,目前的“古地图”尚处在学术研究和场馆展出的阶段,缺乏更深刻的利用价值开发。
“古地图目前的整理和利用形式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且传统。”据业内人士称,具体形式为传统纸质出版,主要从古地图的编目出版、古地图的复制出版和古地图研究著作的出版。而“古籍数字化”则是近些年开始进行的创新性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量的古籍得以数字化,为学术研究、公共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基础。古地图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图数字化成为其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古地图数字化在大陆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相比于国外,其应用与实践十分有限。
或可利用新技术,将“古地图”打造成地方文旅产品
清新洒脱的笔触勾勒,一目了然的非遗项目排布……日前,我市“非遗手绘地图”新鲜出炉,它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了市及县区非遗展示馆、展厅和传承基地;市民、游客和非遗爱好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寻心仪的非遗项目。据悉,该手绘地图由我市师专专业美术教师设计并绘制,参考了我市诸多古地图,从中获取了诸多灵感。而“古地图”如何走出故纸堆,对我市文旅开发产生作用。也是诸多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
“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文创产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果能将地图文化融入文创产品中,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再利用。”业内人士介绍,地图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具有传递、展示、接收等文化特质,在被人类发明、利用的几千年历史过程中,逐渐由一种工具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特殊的文化信息,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地图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是传统的地图类产品,如地图集(册、幅)、地球仪等,它还涵盖一切以地图为表现形式和载体,具有地图元素的各种产品。
相关资料显示,在地图文化产业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地图出版产业外,以地图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动漫产品、智力产品、玩具、网络产品、教育类产品,以地图为元素的文学作品、服饰产品,以地图为载体的活动类产品、收藏产品等,正在成为这一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古地图的复制和产品开发,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思维。许多古地图具有艺术属性和美感,因而可以将古地图做成工艺美术品或居家办公的装饰品,从而发挥古地图的美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形象的标签性存在。”比如我市的古建模型制作者、非遗传承人王海军,目前就根据古海州地图,制作海州人经常谈论的‘九庵十八庙’的模型,以期获得一座立体的“古海州地图”,提升港城文化知名度。
另外,古地图可以提供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信息。因此,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结合GIS技术,将古地图或其上的地理信息与现代地图进行套叠,从而呈现出古今地理变化。据此,可以设计出一地的古今地图对照旅游应用或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城市规划。借用新的技术手段,使过去的东西复活,应该是古地图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来源:连网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