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无数次的仰望星空,但是你知道吗,有一颗小行星,它的名字叫"中华",它是第一颗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它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叫张钰哲。张钰哲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的第一任台长。在过去的70年,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用他们的坚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追寻浩瀚宇宙,绘制银河画卷。
【从"中华星"到"中国星" 一波三折的追星往事】
走进紫金山天文台,拾级而上。展馆正中这尊铜像就是张钰哲先生,这间狭小的展厅曾是张钰哲的办公室。
1928年10月25日,正在美国留学的青年学者张钰哲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它临时编号为1928UF,正式编号1125号,张钰哲为其命名"中华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说:“这颗星命名以后,他回国了。当时的中国情况没有望远镜,没有这个天文观测条件,没法对这个颗1125中华星继续观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他继续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头一个心愿就是把1125号星找回来。”
历经战争,这台紫金山天文台建台时购买的60厘米返射望远镜受损严重,张钰哲亲手将它修复。自此,张钰哲和他的学生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夜。1957年10月30日,他们发现了一颗和1125中华星轨道十分相似的小行星,然而,它并不是1125中华星。这成了张钰哲心中最大的遗憾。
过了20年,1977年,这颗小行星被计算出精确的轨道,得到其他天文台观测的证实。于是国际上破例做出一个决定,将张钰哲在金山发现的这颗新小行星,代替1928UF给予1125中华星的名字,并命名"中国星"。
1125"中华星"失而复得,与"中国星"交相辉映。一波三折的追星历程,背后是新中国天文观测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82岁的杨捷兴,1960年进入紫金天文台工作,他向记者展示了过去70年,他和他的同事们拍摄的一张张观星图。
1965年元旦,紫金山天文科研人员发现两颗彗星,命名为紫金山1号、紫金山2号。此后,小行星发现数量爆发性增长。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说:“我们那个年代通夜观测,拍一张照片,不像我们现在零点几秒手一按就行了。我们天文观测比较艰苦,需要眼睛盯着望远镜的导星,拍一张照片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寒冬腊月圆顶天窗打开来,非常冷,而且你不能动,一动不能动,眼睛盯着这个星。”
【耐住寂寞定住身子 更多星空秘密等待发掘】
70年岁月流转,青年科学家们变成了古稀老人,这台德制双筒望远镜也被中国人自主研发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所取代。
2006年,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和盱眙观测站建成;随后,在青海、南极等地设设立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至今目前,紫金山天文台通过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已经达500多颗,另有3000多颗进入"等待区"......2015年起 紫金山天文牵头研制并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说:“我们希望推动中国的飞船,探测中国自己发现的星,这是我的愿望。”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表示:“在这看似平淡枯燥的日常科研工作中,耐得住寂寞、定得住身子,新的发现会让你感觉非常兴奋开心,中国的天文事业随着设备发展,人才队伍递增,慢慢会走到世界的前列。”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句名言。对于将"仰望星空"作为毕生事业的天文学家来说,星空还有无限的秘密吸引着他们不断去追寻。
(报道/殷敏利 郑丽丽 王苗军)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