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虫虫” 曾是镇水神兽

2019年07月04日 07:15:38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地区古代镇水物爬虾虫(复制品)

  600年前,南京高淳竟存在“镇水神兽”?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个怎样的水利鬼才?汛期临近,看看古代人如何防汛。南京防洪防汛的历史可不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为免水患骚扰,历代治水人、百姓,都用自己的方法为防汛做着努力。

  追溯

  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就在南京高淳

  城市的发展缺不了水,可水太多又会引发灾害。南京的防汛史,可以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说起。

  刚走进展示馆,记者就被开篇介绍所吸引。东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在今天的高淳区固城湖畔,修筑了一处相国圩。“圩”即围,将水围住,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相国圩可以算作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防汛设施。

  工作人员夏慧介绍,相国圩建造与中国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高淳胥河密不可分。“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伍子胥开挖胥河后,疏导了水阳江上游的来水,使得高淳一带变成一片沃野。为了战胜强大的楚国,吴王鼓励军民垦殖土地,将固城湖西岸外筑堤、内挖田。既免于水患,又造福百姓。”

  “史书记载,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均由伍子胥主持。他还是苏州城建成的功臣之一,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夏慧说。

  有趣

  原来真有“镇水神兽”,模样古怪似龙虾

  在技术设备简陋的古代,如何对抗“洪水猛兽”?百姓们想到了办法。

  1989年,高淳组织民工拆除胥河上的一个古代水坝(明代“下坝”旧址,距今约600年)。工人在拆除坝头时意外地发现,坝内下的土层里有一个石龛,打开石函,里面放着一只黑黝黝的铁质四不像“怪物”。当时有人说,这是刘伯温修坝时放下去的“镇水神兽”。果真如此吗?

  记者在展示馆内看到了这只“神兽”的真容,外形似龙虾,呈三角形的头部两侧各有一只凸起的眼睛,披着铠甲似的外壳,举着两个钳。夏慧说,这是爬虾虫,是古人把多种动物形象组合在一起的图腾,寓意镇水。

  “据高淳一些老人说,爬虾虫是蛟的克星,专门对付能够兴风作浪的‘蛟’。因此,古人把它放在大坝两壁离地9-10米处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位置,正是水位到达洪水位置的‘警戒线’。”夏慧说,可见爬虾虫的作用不仅仅是反映“镇水”的民间俗信,还包含一定科学道理,表达了古代人对治水的朴素认知。

  这只铸铁爬虾虫,是南京地区现存唯一一个“镇水神兽”。其实,全国很多名川大河都有自己的“镇水神兽”,比如洪泽湖的大铁牛,就是镇守湖泊大堤的一种信物。

  信念

  船桨变身“接力棒”,还能传递信息?

  在展示馆治水篇中,一支红色木桨被单独陈列。

  这船桨有什么特别之处?三汊河河道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支船桨是高淳区水务局捐赠,船桨说明上写着“传讯飞筹”四字,意思是传递信息。

  原来,在上个世纪信息传递还不发达的年代,当发生洪水险情时,就用船桨绑上信息,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不只是互通信息那么简单,还有坚守堤防的重任。红色桨上写着‘保护圩堤,人人有责’,谁拿到这个木桨,就有保护好这片水域和百姓的责任。”该负责人说。

  千百年来,南京人民修建了各种防洪排水系统。资料记载,东水关闸为内秦淮的入口,为连拱式空心砖石结构,用几层纵横排列的木排作为闸基垫层,闸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11个洞。不仅可以防洪排水,还有作战功能,堪比一座坚实的堡垒。

  “现在,东水关和武庙闸还有遗存,西水关已经消失,但历朝历代治水人的决心和信念,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的水利工作,不仅只是满足防洪、排涝、供水和发电这些基本需求,还要努力营造清新优美的水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突出文化品位。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陈茜)

  

放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