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想着去花鸟市场买几丛多肉,吃一碗糖粥。史家巷就是在去花鸟市场途中偶遇的一条小巷子,闹中取静,格外安逸。
▲花鸟市场里的木香
史家巷长三百多米,宽仅三米,东西向,东起临顿路,有一座“善忠桥”跨过平江河把临顿路、下塘温家岸及小巷连接起来,西至皮市街,过皮市街就对直进入闾邱坊巷,一直通到人民路接驾桥。既然叫做“史家巷”,那这里必然出过一个姓史的不得了的大人物。没错,这位大人物姓史名鉴,人称“西村先生”,以诗文见长,著有《西村集》《西村十记》。这位西村先生人如其名,以史为鉴,穿衣打扮偏爱复古风,拖着布鞋,摇着拂尘,总是一副折颜上神的调调。
▲史家巷
史家巷比不上大儒巷,藏着诸多网红美食;也不如最近很火的同德里,有民国风情满满的建筑。时不时有穿着黄色工作服的外卖小哥,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但如果不是亲自走过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你是绝不会想到这条巷子里既出过高门大户,也见证了荣极一时的工业时代。
▲苏州刻字厂内景
巷子东段入口处有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口井,名叫“坎泉”,号称“古城十大名井”之一,是座义井。什么叫义井呢?就是那类土豪大佬捐建或者老百姓众筹开凿的井。1936年正逢干旱,乡绅陶耕荪把为母做寿收到的小红包拿了出来,为邻居们建了一口水井。数十年过去,巷中人家依旧用这口井里的水浣衣洗菜,井水清洌一如当年。
▲坎泉
坎泉对面是冯家祠堂,如今里头是苏州刻字厂,依然在运行中。门口总是有两位眯缝着眼睛,踩着老式缝纫机的老爷爷。你要想进去逛一圈,他们是绝不会拦你的。
▲苏州刻字厂内景
冯家祠堂也是清代翰林院编修冯桂芬的故居。说起来,当年建造坎泉也有冯家的一份功劳。陶乡绅钱管够了,可找不到合适的地儿,冯桂芬的后裔冯公湛知道后,让出了祖祠照墙边的空地用来造井。
▲苏州刺绣厂
再往前走一段就是苏州刺绣厂。和上世纪末大部分厂子一样,黑线白格的楼上贴着巨大的金色,相当有特色,老远就能看见。溜进去转了一圈,刺绣厂里已经入驻了各式各样的企业、工作室,还有一个翔宇缂丝艺术馆的门头,但馒头跑遍楼上楼下都没找着可以入内参观的入口……
▲苏州翔宇缂丝艺术馆
无论是刺绣厂还是刻字厂,偌大的厂子当年必定有数百个工人同时做工,机器隆隆的运作声中间或夹杂着几句谈笑。如今,这些机器的运作声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消失殆尽,只有在经过这条巷子时,才会感慨一句:“这里还有这样一座厂啊。”其实,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也许对于这些厂没什么感情,但父辈祖辈大多都是蹬着自行车进厂子上过工,或许自行车后座上还坐过幼小的我们。
▲苏州刺绣厂内景
一路向西,巷子里还有一座吴氏垂裕义庄和一座单宅。前者是三路七进的清代建筑,堂前有“勤惟广业”的门楼;后者是座中西式花园住宅,二层的建筑为青砖外墙,保存完整。只不过,一座变为民居,一座大门紧闭,都没啥可看,再往前,就是花鸟市场了。
▲吴氏垂裕义庄
▲单宅
遗憾的是,当天因为天气原因,惦记了一个小长假的潘玉麟糖粥并没有出摊。没吃着香甜可口的糖粥,倒是找到一家名为“复得返自然”的极简风甜品店。二楼是个绝佳的所在,既能俯瞰整条史家巷,又能凹造型拍照片。店里的甜品是微微的甜,名字也取得有意思,诸如“月盈”“黛瓦”“榕圆”“柴”,还有一款名叫“坎泉”,可以说是相当应景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