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其山九节山峰,高低起伏,其状恰如一条卧龙,而春夏云雾缭绕时,又如龙起舞,故名云龙山。
东依凤凰山,西傍云龙湖,南邻泉山风景区,昂首向东北,曳尾与西南,状似神龙的云龙山,海拔并不高,只142米。但站在观景台上临栏远眺、登高鸟瞰,徐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美风貌,可谓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有山就有故事,云龙山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山。
放鹤亭为宋神宗(赵项)元丰年间(公元1073年)春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现已修建),并养两只仙鹤,隐居山上。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期间,留下诗文170余篇。苏东坡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交成好友。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苏轼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放鹤亭记》盛赞云龙山迷人的景色:“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文章除了把云龙山的秀丽景色描写的变幻莫测外,还写了“放鹤”、“招鹤”之歌,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让云龙山和放鹤亭因此而闻名全国。
在放鹤亭西北角建有谊亭,谊亭的牌匾由苏轼题写。在西南角建有一座玲珑的小轩,名御碑亭,亭内原有清代乾隆皇帝《游云龙山作》诗碑一方。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要留下“御制诗”和标榜风雅的“御书”。如今,乾隆皇帝钦书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面的碑廊里。
碑廊建于清末,南北长20余米,廊内墙壁上镶嵌历代碑碣52块。从碑文的内容上看,有的记载云龙山古迹修建经过,有的题咏徐州山水胜迹,有的反映佛学的经教。从碑文的文体上看,有散文、诗歌。从碑文的书体上分有真、草、隶、篆和行书等,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其中镌有姜焯所书“九州之一”四个大字的碑刻格外引人注目。
由饮鹤泉南向东行,穿过月门,步下20余级石阶,来到千年古刹兴化禅寺。寺内的大殿、配殿、大雄宝殿、禅院等庙宇建筑,皆依山而建,壮观别致,极具观赏价值。
另有一大士岩寺。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士殿。大士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苏轼酒后携好友张天骥、颜复、王巩等人,由黄茅岗登上了云龙山。苏轼走到岗头,即感酒意十足,睡眼朦胧,难以自持,便仰卧在这块石头上。过路人看见堂堂苏太守醉倒此地,拍手大笑。此时苏轼便诗兴大发:“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后人为了纪念大文豪苏轼,就将上面的这块巨石命名为“东坡石床”。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东坡石床,修建了一座醉石亭。在20世纪末,还专门雕刻了前面的这尊苏轼石雕像。在石床南50米的山崖上存有摩崖石刻32方。自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至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700多年间,在此峭壁上留下了30多位文人墨客的作品,有诗有文。
“云龙书院”坐落在云龙山西麓,早在清代享有盛誉。范围从东坡石床北至大士岩半山亭,并形成规模。云龙书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很有气派。院内建有讲堂、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三官庙、白鹿洞、望湖亭等。
如果说曾深藏地下千年的“汉代三绝”(汉画像石、汉墓与汉兵马俑)是徐州悠久历史的沉淀,那云龙的系列古迹则是徐州灿烂文化的精炼与升华。
现在云龙山全免费、全天候开放,是苏北旅游的首选。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