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一名摄影家的运河情结 助申遗一臂之力

2019年03月07日 23:14:1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70多岁的汤德胜老人,是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他从小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50多年来,他用手中的照相机为不同时期的运河留下了无数张珍贵影像,也为大运河的成功申遗贡献了自己一臂之力。这一组老照片是汤德胜老人前不久在国外举办的,个人运河摄影展结束后运回的展品,大多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画面中很多场景现在已经消失,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汤老说,这些照片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改造运河的情景,弥足珍贵。

  说起拍摄这些照片的原因,汤德胜告诉记者,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运河边,自己从小就是听着运河里船工的号子声长大的,可以说对运河情有独钟。汤德胜成长在一个摄影之家,父辈在运河边开了一家照相馆,因此,从十多岁起,就有机会接触到照相机,长期的耳濡目染,促使汤德胜也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世纪60年代,汤德胜曾有五年时间没有工作,他便把拍摄运河当成了日常消遣解闷的主要方式。

  京杭大运河,绵延1700多公里,沿岸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众多,什么才是自己理想的拍摄对象?汤德胜经过长期观察,最终决定将镜头对准两岸的居民和渔船上的渔民们,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他告诉我们,拍运河,他是深入运河两岸的百姓当中,去拍人文和一些景物,拍人民的生活,这是一种非常棒的记录。

  参观过汤德胜运河摄影作品展的摄影界人士都会发现,照片中反映的主人翁生活场景变化万千,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尤其是巨幅的俯拍镜头会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那么,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这些照片又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呢?汤德胜说,那个年代,运河两岸的交通非常不便,为了拍摄岸上的镜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带着干粮,骑车出门,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为了拍摄水面上的镜头,他就跟生活在运河里的船工们商量,搭乘他们的运输船出行,而俯拍的这些巨幅照片,显然要用到飞机,那完全就靠机遇了。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拍摄和长期的积累,目前,汤德胜拥有的有关运河的照片有上千张,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2013年,申遗进入攻坚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来我国进行考察后认为,大运河的历史资料尚存不足,需要进一步补充,而凑巧的是,当时,汤德胜运河作品摄影展正在常州市举行。

  如今,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运河沿岸建起了很多的运河博物馆,但是,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汤德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汤德胜说:“现在把这些博物馆建好,博物馆里应该把过去的古运河现状,把我们古运河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出来的几千年大运河的原始资料,尽量让后代们能够知道,这也是爱国主义基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晚江苏城市频道播出的《零距离》,南京地区有线电视27频道。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瞿秋荣 编辑/赵梦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