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民俗|雪域高原上世代传承的新年习俗

2018年12月27日 10:14:50 | 来源:西藏商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辞旧迎新 一碗“古突”拉开藏历新年序幕

  藏历腊月二十九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举行被称为“古突”的面团宴,这也是藏族风俗之一。过了“古突”就是藏历新年的除夕,这一天被称作“朗嘎”,家家户户的厨柜或桌子上都要摆放层层垒起的油炸果、装满小麦和糌粑的“切玛”、青稞苗、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糖果、酥油茶、青稞酒。 

  “古突” 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 

  为了欢度藏历新年,人们一般从藏历腊月初就开始准备炸“卡塞”、买新衣、糖果、点心等。藏历腊月二十九日晚,一般都要吃“古突”(即面疙瘩)和作驱邪的活动。“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 

  包在“古突”里的物品寓意分别如下(按照各地风俗,物品略有不同):日、月(做成太阳和月亮的形状)代表吉祥;辣椒代表说话很厉害,也可以认为这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盐代表懒惰;瓷器代表好吃懒做;羊毛代表心肠好,善良;青稞代表吉祥;木炭代表这个人黑心肠。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人大笑,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此外,家家户户还要做一个脑袋小、肚子大的小面人儿,它出现在谁的碗里,谁就得挨罚学驴叫、装狗叫,还得喝九大勺面汤。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相互议论,共同说笑。接下来,家庭主妇会给每人一块用水拌好的糌粑,各自用手捏着,分别触碰全身(不能碰额头),共同祈祷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无病无灾,结束后用手使劲捏,在糌粑上留下手指印。把之前喝剩下的“古突”倒在一个破瓦罐里,再将留有手指印的糌粑和早已用糌粑做好的“魔鬼”一起放进瓦罐里,然后进行“驱鬼”仪式,寓意着来年平平安安。 

  “朗嘎” 藏历新年的前奏 

  过了“古突”之夜就是藏历新年的除夕,这一天被称作“朗嘎”。家家户户开始将门框上方挂了一年的旧香布取下,换上新的。香布是藏式建筑门窗上装饰的彩色布料,通常用五彩绸布缝制而成,象征幸福吉祥。  

  到了下午就要开始摆“德卡”,也就是给新年的供品。在客厅的供桌上,用面捏成的羊头、耳朵、大腿骨等垒在一起,旁边是一盆长势喜人的青稞苗,还有红枣、风干牛肉、奶渣、糖果、干果、酥油、红糖等,祈祷生活富足,风调雨顺。 

  羊头在藏语里被称为“罗郭”,与藏语“一年开头”谐音,代表新年的到来。据说古时候时兴活物祭祀,佛教传入后忌杀生,所以演变成用各种造型的面点来代替羊头。 

  摆好“德卡”后,家里的女主人就要准备做“切玛”。“切玛”也叫五谷丰登斗,在雕花油漆的木斗里,左边盛炒麦粒,右边盛糌粑,上面插着五颜六色的“罗萨美朵”(青稞穗)和精美的酥油花,祈祷来年丰收。 

  藏历新年期间,有客人登门拜访时,家里的主人首先就会把客人请到“切玛”前,客人会捏一小撮青稞粒或糌粑,向空中轻轻抛撒三次,同时念诵“扎西德勒”等新年祝词,然后将剩下的一点放进嘴里品尝,之后主人会给客人端来满满一碗青稞酒,共祝新年。

  喝“羌枯”、访亲友、挂经幡、举行开犁礼……

  雪域高原上世代传承的新年习俗

  藏历新年初一这天,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家人身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珍贵的首饰互道节日的祝福。从初二开始走亲戚、挂经幡树,初五,拉萨郊区开始举行开犁礼…… 

  初一家人团聚、互道祝福 

  藏历新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粑、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时,便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打上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更加顺利。  

  天亮后,全家穿上新衣,佩戴珍贵的首饰。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便开始吃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捧到年纪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在火炉边围坐,一边剥羊头肉吃,一边互道新年祝福。大年初一这天,大街上都很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活动。  

  初二开始访亲友、挂经幡 

  藏历正月初二到十五,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糌粑、几粒青稞抛向上空;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处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还有赛马。“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这样一般都能得到不错的酬劳。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需选择一个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良辰吉日。这天早晨,全家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祈福仪式。经幡的五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 

  初五举行开犁礼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民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的,重新恭敬地安入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 

  农民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到一处,一边喝酒,一边唱歌,酒碗轮转,歌声响彻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