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布楞沟村民在巾帼扶贫车间制作油炸馃馃。艾庆龙摄
中新网甘肃临夏12月3日电 (艾庆龙)“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困扰着许多贫困村的发展,布楞沟村作为西北大山里的小村庄却巧妙解决了“六难”,展现出可复制的脱贫“样板”,使更多贫困村庄看到华丽蜕变的希望。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 该村除“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外,窄陡土路、靠人背水、“清一色”的土坯房……成为“穷乡僻壤”的代名词。村里的年轻人远离故土外出谋生,只剩下老人和妇女苦苦守着“看不到希望”的村庄。
如今,站在山梁上放眼望去,硬化路“缠绕”山腰,整齐划一的农家院坐落山间,屋顶上光伏发电设备格外明显……谁都不曾想过,与干旱、贫穷如影随形的布楞沟村亦有蜕变的一天。
“以前,仅有一条土路穿村而过,随便一脚,土便没过脚面。”65岁村民马一勒西拉着小孙女的手,见证了村庄变迁的他告诉记者。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成为布楞沟村发展的契机。20公里硬化路将村庄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4100亩高标准机修梯田焕发土地新活力;15公里自来水管引水入户……2014年,布楞沟村在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使家乡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16岁起就外出务工的马大五德凭借自身的勤奋与努力,成为当地人外出务工的榜样。但当得知家乡的路通了,水来了等变化消息后,便想返回家乡实现儿时梦想“建一座养殖场”。
马大五德告诉记者,东乡族人有养殖牛羊的传统,民间有“无牛羊不成家”的说法,但由于道路不通等原因,该村养殖规模化发展水平低。
“有水、有路,这便是返乡置业的信心所在。”2015年初,马大五德投资450万元建了布楞沟养殖有限公司。在该村对口帮扶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帮助下,实现“厂长梦”的他随后便带动周围乡邻一同致富。
甘肃临夏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村民马大五德正在喂羊。 艾庆龙 摄
“穷山恶水”的布楞沟村更新“硬件设施”后,不仅吸引着本村村民回乡创业,也吸引着外地人投资设厂。
“90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马娟看到了东乡美食油炸馃馃的市场前景,选择在布楞沟村投资建设巾帼扶贫车间。她告诉记者,“布楞沟”三字便是“香饽饽”品牌,每月可生产油馃馃14万斤,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同时,村里的妇女对于制作这种乡村面食手到拈来,还能帮助她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大家都愿意走出家门,通过双手创造美好未来。”在巾帼扶贫车间正制作油炸馃馃的村民马麦勒则告诉记者,当村庄与外界接触频繁后,便从固有思想解放出来,寻求自力更生的机会。
“对于贫困村庄来说,道路不仅连接着外界,更重要在于思想碰撞与交流,而产业便是发展的后续动力。”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布楞沟的脱贫过程和发展过程说明贫困山村的命脉在于发展道路和产业。
“布楞沟已成为当地脱贫样板。”马生荣认为,布楞沟脱贫有其特殊性但也存在共性,为山区其他贫困村庄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前景道路。(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