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拟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这13位江苏籍人士你了解多少

2018年11月28日 12:02:56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反复比选、组织考察、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的基础上,经归口评审、统筹考虑,产生了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11月26日,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对象予以公示。其中,江苏籍人士共有13人。他们分别是于漪、王大珩、王选、韦昌进、厉以宁、许立荣、吴仁宝、吴良镛、胡福明、柳传志、姚明、秦振华、程开甲。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成就以及与江苏的不解情缘。

  于漪:用60年耕耘教育,用一辈子学做老师

  说起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徘徊,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她的名字叫于漪。

  1947年,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江苏镇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上海基本上万人空巷。她曾经说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这样的话,她说“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多年,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她将自己的六十年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中国历史上的第1炉光学玻璃、新中国的第1个科技发展规划、包括第1台电子显微镜在内的“八大件”科研仪器,为我国第一个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实验研制的高速摄影仪、我国第1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第1枚远程运载火箭反射试验电影经纬仪、“863”计划、中国工程院的组建、中国的大飞机科研项目。这个清单,几乎囊括了20个世纪中叶以来,发生在中国并且决定着今天中国地位的大部分科技事件。一个人能亲身参加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荣耀一生。王大珩却亲身参与了所有这些事件,并且在每个事件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在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科学家。

  他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他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选:“当代毕昇”是这样炼成的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被誉为“当代毕昇”。

  2006年6月8日,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曾来到王选的故乡江苏,在场的1300名各界代表无不为王选同志勇于创新、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报告团成员、北大计算机所研究员汤职回忆说,1985年7月王选访问做激光照排的美国HTS公司时,得知这位总裁刚和北京一家报社签订了430万美元的合同。回来后,他向国家经委表示:5年内,我们一定要占领国内所有的照排市场。为此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与同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六代产品。随后,王选将“汉字激光照排”发展到彩色照排系统,再到报社的采编排一体化系统,后来还开发出了日文排版系统。5年后,核心技术还挺进欧美的英文市场。王选进军国际市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009年7月2日,王选事迹陈列馆在江苏无锡开馆。陈列馆毗邻无锡东林书院,展区面积1450平方米,拥有展品300多件,是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韦昌进:每年都回南京看望父母

  韦昌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山东省枣庄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荣获“八一勋章”和“战斗英雄”“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荣获“八一勋章”,接受记者采访时,韦昌进曾告诉记者:“现在我的父母和两个妹妹仍然在南京溧水生活。每年,我都会回来几次看看。”他还说,他是从南京入伍的,当时21个溧水出来的战友,有两位在战争中牺牲了,骨灰被运回溧水老家安葬。今年清明节,他还和当年的战友约好一起回来,给牺牲的战友扫墓。

  厉以宁:把家乡江苏写在诗词里

  过去30年,有一位经济学家每年都如约出现在全国“两会”。他发言掷地有声,他观点精辟理性,他很多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改革进程。他,就是厉以宁。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南京出生,儿时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化学家。后来,1951年他离职参加高等学校考试,委托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好友赵辉杰代为报名,第一志愿帮他填了北大经济系。正是赵辉杰的“包办”,为中国贡献了一位经济学家。

  除了化学,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而在扬州震旦中学求学的经历对他诗词爱好的培养影响深刻,后来他在金陵中学读高中,那里的老师也喜欢这个,进大学以前,他已经写了一些诗词。在《厉以宁诗词选集》中,就有几篇写的是家乡仪征。

  在1947年写下的《捣练子·仪征天宁寺》中,厉以宁这样描述家乡:“山远远,水清清,星月从来故土明。寺内桃花开又谢,多情春雨似无情。”待到1984年,他又写下《捣练子·三十七年后回仪征》:“青石巷,旧城池,记得当年离去时。浪迹归来谁识我,新楼墙外老槐枝。”

  后来,他一直心系江苏的发展。2003年,73岁高龄的他亲自带队到江苏,深入企业、实地探访调研。“去苏州、无锡、张家港、江阴等地调研,那个时候民营经济还不够大。当时厉以宁就说,如果大家都觉得不安心,不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不是自己的,所以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家乡民企提供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厉以宁的调研报告夯实了基础。一年多后,“非公经济36条”出台,再次激发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许立荣:创造中国航运业新的辉煌

  17岁时,许立荣以中远集团船员的身份开始了航运生涯,当时的他肯定想不到40多年后的今天会掌舵中远海运集团。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远海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拥有逾900亿美元的资产,运营各类船舶1100多艘、逾8500万DWT。船队方面,中远海运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船队、全球最大的油气船队、全球第四大集装箱船队;港口方面,中远海运集团是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码头运营商;造船方面,中远海运集团是中国第三大造船企业。

  27岁时,许立荣升任船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船长。如今,许立荣担任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他进行了集团整合,组建新联盟,带领中国航运业创造新的辉煌。

  吴仁宝:“中国农民第一人”

  吴仁宝是江苏省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党代会代表。自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华西农民坚持共同富裕,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到今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多项“第一”,他也被人们誉为“农民思想家”“中国农民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

  吴仁宝说:“华西村当时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共同富裕!”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建议将周边村与华西村联合建立大华西村的想法不但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赞赏和支持,更得到周边村干部群众的举双手拥护。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签字同意率先后并入华西,到2004年,华西已由原来的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扩展到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人口3.5万人。

  在华西村口的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吴仁宝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我们一生中可能不会实现,但我们一生中可以去实践。”

  吴良镛与“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在南通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校、第一个农业气象台、第一条民建公路、第一条现代理念的商业街……”“说了这么多第一,未及我送你一个第一‘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著名建筑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在南通时说的话。

  2002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百年苑庆日益临近,南通方面邀请江苏籍吴良镛教授设计博物苑新馆。这年7月,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吴良镛,第一次踏上了南通的土地。他来到博物苑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当看到博物苑简介的结语部分时,吴良镛第一次流露了“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观点。随后,吴良镛又深入西南营和寺街等历史街区考察,登上钟楼遥望长江。中午,当听到南通市方面介绍南通创出了近代中国的多项第一时,吴良镛说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吴良镛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研究成果,科学论证了南通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南通在中国近代,以近现代的理念,完整地按照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去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上海、青岛、大连、宁波等都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城市搞起几个街道、几个租界,不能称之为中国人自己搞的“中国近代第一城”。之后,南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在吴良镛研究的基础上,反复深入考证研讨,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正式认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胡福明:绽放改革开放“春风第一枝”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江苏省社科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今年5月,新华日报记者再次专访已83岁的胡福明先生。他回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写作和发表的心路历程,回顾了对解放思想的认识。他说,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应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找出不足、补齐短板。唯有不为盛名所累,不为经验所缚,不为困难所惧,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才能开创新局。

  柳传志:祖宗16代以上全都在江苏

  2017年5月20日上午,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在江苏大剧院开幕,在江苏发展论坛上,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表示:“很遗憾我没有机会出生在江苏,但根据我们家谱记载,我家祖宗16代以上全都在江苏,所以我确确实实是江苏人。”柳传志的幽默开场白引来大家一片欢笑。

  他当天不仅作为江苏人来到会场,也作为联想的代言人向大家普及:“说到联想,人家想一定就是做电脑,其实联想现在有两个,一个lenovo是做电脑,还有联想控投legend,我起家就是做这个。”柳传志希望家乡能够更加注重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以资本为纽带助力产业升级。

  姚明:小巨人故乡在震泽

  篮球巨星姚明出生于上海,而他的故乡就在苏州吴江震泽,姚氏家族世居在震泽打线弄3号,这条弄在古镇历史上为丝线作坊所在地。这里,曾经是震泽丝商潘意时的祖传旧宅,建于明末清初,姚家世代租居于此。

  据镇上的老人介绍,姚姓家族个个都是高个子,只要在镇上走来一个大高个,必定是姚姓无疑。姚明的祖父姚学明,身高两米多,被震泽乡邻亲切地送一外号“姚长子”,原为震泽万生烟纸店伙友,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家迁往上海定居。直到今天在震泽镇的居民中,很多人都记得姚明小时候常来震泽玩。

  秦振华:张家港峥嵘岁月的亲历者

  对港城百姓而言,他的名字是那么亲切,那么赋有精气神,那么掷地有声,因为他代表着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折射着一种镌刻进骨子里的,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他的名字,已和这座江尾海头的城市紧紧相连……

  他就是秦振华,原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与张家港80多万人民一起锻造了张家港精神,跑出了张家港速度,书写了张家港奇迹。他先后荣获“中国改革功勋”、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奖”等20多项国家级殊荣。

  程开甲:江苏吴江人曾在南大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江。1950年,他毅然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务和高薪待遇,回到了祖国。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程开甲院士是苏州吴江盛泽人。2017年9月,在吴江盛泽,以他名字命名的程开甲小学正式落成启用。程开甲小学校长薛法根告诉记者,今年8月2日,他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代表一起前往北京看望了程开甲院士。“程老尽管生病,但精神很好,看到家乡的人过来非常激动和开心。”薛法根回忆,他们给程老带去了盛泽的丝绸、盛泽老照片以及学生亲手画的画作为生日礼物,程老爱不释手。程老还兴致勃勃地为大家弹奏了《友谊天长地久》和《新年好》,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让在场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1946年,程开甲院士来到爱丁堡大学求学,回国后,他在南京大学工作近十年,曾任物理系副主任,为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很多心血。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