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江苏这所高校飞出了毕飞宇、洪宗礼、汪晖,下一波“文曲星”咋造就?大咖说......

2018年11月28日 11:33:5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11月24-25日),扬州大学文学院举办纪念扬州大学实施中文本科教育60周年暨中文本科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校友代表汇聚一堂,为中文本科人才培养进言献策。

  聚焦中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汪晖,扬州大学1977级校友、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曾于2009年入选德国《时代》周刊“为未来思考的思想家”。汪晖认为,本科教育核心的两个方向是传承和创新,本科教育首先要重在传承,在这个基础上来讨论创新。要让年轻学生在本科教育时期,得到比较好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教育,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汪晖说:“师范教育要为人师表,一定要有最基础的,把根基扎牢,做好人的教育,这一部分的传承非常重要。现代教育的改革当中,包含了怎么去融合传统的各种因素。教学条件变化了,教学内容上全球化,各种各样的新的要素需要揉进来,让学生有兴趣能够跟日常生活感兴趣,所以既会有变化,因此需要改革。”

  清华大学教授 汪晖

  汪晖强调,中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家都讲改革,但是改革的前提首先是继承,其次是扎实的、认真的研究和筹备,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在基础上微调式的改革前进,而不能大开大合的改革,否则会把基础损害了。

  他说:“ 语文教育要随时代变化,但是前提是在传承方面,年轻一代人生来就跟电脑网络连在一起了,他们生活的空间和老师前辈不一样,怎么使得这个空间被利用到课程中来,而不是把它变成分离的力量,孩子天天在手机上玩,也不会认真看书,既需要鼓励他们的能力,但也需去引导。

  北京大学教授杜晓勤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注重通识教育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一只脚踩在专业教育,另外一只脚才能跨出去,两者不可偏废,脱离了专业基础的培养,再痴谈通识教育就成为一种空话。杜晓勤认为,本科教育不是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而是要在专而精的基础之上博而广。

  北京大学教授 杜晓勤

  杜晓勤说,中文人才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宽口径的输出人才,既要注意专业人才,又要注意通识教育,所以我们教材和课时的安排就不能像以前那么单一,要集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方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根据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术兴趣,把他分成几类来对待,有部分同学有志于做学术,还有一部分同学有志于搞文化普及推广,要因材施教。

  据了解,自1952年建中文系、195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扬州大学中文本科教育已经走过60年不平凡的历程。其中有众多奋斗在高校和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家和教学名师,如洪宗礼、袁振国、肖瑞峰等;有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汪晖、高建平、季国平等;有毕飞宇、吴义勤、王干等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未来,扬州大学将继续继承和弘扬文学院优良的本科教育传统,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共同推进中文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军

  陈军说,随着历史发展变迁,有它的变和不变,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中国人培养出来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中国心。不变的是紧跟时代,紧跟各个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完善课程体系,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自身素质的提高,合力助推中文人才培养。不管中文学科人才培养也好,所有大学里的人才培养还有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我认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个人首先是我们师资,师资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不断扬弃自己,提高自己,保证自己。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明玉花 徐明 编辑/贝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