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被人们标签为洞观时代的窗口,人类记忆的承载,呈现给人们的是跨时空又可触摸的世界。
1959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档案局是存储西藏厚重记忆的地方,保存了自1304年(元代)以来,关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关系等多方面的重要史料。档案文种以藏文为主,也包括八思巴文、满文、蒙文、汉文、梵文、英文、俄文等10余种文字。
1987年,达珍成为西藏自治区档案局第一批档案修复员。入职后第二年,她与其他4名档案修复员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学习,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专业学习。
西藏自治区档案局保存了300余万卷历史档案,其中98%是纸质文献档案,这部分档案中超过三分之一需要修复。整理、拼凑、刷浆、覆纸、去水分等,这是纸质文献档案最传统的修复过程,看似枯燥无味,达珍却享受其中。
2008年,达珍和同事们迎来了解脱低效率修复的新“伙伴”纸浆补洞机,不仅是效率,纸浆补洞机还解决了双面字文献修复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英国图书馆的修复专家曾到访西藏,“交流学习中,他们的局部修复理念与我们的工作非常契合,虽然修补洞修复技术来的有些晚。”她说。
西藏纸质档案修复曾一直沿用内地的方式方法,达珍后来发现,用宣纸托覆修复的档案因气候干燥大多都崩裂。纸质档案材质源于西藏当地的狼毒草,修复材料是否也能统一?达珍与同事跟随时任该局保护技术处处长贡布开始新的尝试。
“同质材料修复后,质地非常柔软,因自带毒性所以耐久保存防蛀虫。”在纸浆补洞修复技术中他们也同样采用了藏纸。达珍说,这样修复出的档案“非常完美”。
除了纸质档案,清朝慈禧太后送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茶兰图》等珍贵字画也在达珍手中修复如初。
工作30余载,作为西藏第一批档案修复人员,达珍针对西藏历史档案的抢救、修复标准、纸浆补洞技术等问题发表了数篇论文,她希望即便退休,这些经验对日后的修复工作能有所借鉴。
目前,在近百万件待修复的档案中,达珍与同事完成的部分仅是“沧海一粟”。她期望年轻一代加入,将西藏记忆、中华民族记忆、人类记忆修复延续。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