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标“大铜马”复位牵出一段往事 一起来听经办人讲述

2018年11月26日 09:42:51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象征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地标性建筑“大铜马”复位之后,引发坊间高度关注,同时也牵出一段尘封的往事:“没浇铸‘大铜马’前,协议差一点被人家工艺厂回掉。”近日,当年的经办人、现年76岁的高绪仁在接受采访时,不由感叹道。

△站在“大铜马”前留影的那一刻,高绪仁老人思绪万千。 记者 周晨阳 摄

  工艺厂因故“软退”浇铸协议

  “大铜马”是盐城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于1986年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时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

  然而,雕塑在设计之初,却在浇铸这个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事实上,1986年的盐城,雕塑工艺铸造技术还很落后。要想成功浇铸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的青铜雕塑——“大铜马”,难度极大。为此,时任市文化局负责人葛石赶赴北京,找王克庆商讨此事。

  “王克庆跟葛石讲,当时国内最好的雕塑工艺铸造技术在山东枣庄,威海的邓世昌雕像就是他们做的,提议让他们来承接浇铸‘大铜马’。”高绪仁说,“碰巧,枣庄工艺美术厂厂长也在王克庆那儿,葛石与他谈得很好,并签了协议。”

  事情看着很顺,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葛石返回盐城后,那份铸造协议却如同石沉大海,没了消息,“市政府跟枣庄工艺美术厂沟通了几次,电话里隐约听着有些不对劲。”高绪仁说。

  原来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在计划经济体制依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的背景下,工艺品所使用的铜原料是不能列入计划的,只能议价。

  如果用议价铜铸造,那将意味亏本。而枣庄工艺美术厂厂长与葛石定的协议,恰恰是按计划铜的价格签的。所以,已经实行自负盈亏的枣庄美术工艺厂想“软退”这份协议。

  两地政府出面协调达成心愿

  四个月后的一天,当时的盐城市政府秘书长找到市京剧团的领导,想让其在团里找一位懂山东话的人,赴枣庄沟通。原因是当时懂山东话的盐城人不多,山东人对盐城话也很陌生。

  而身为原市京剧团鼓师的高绪仁是青岛人,于是市政府就派他跟枣庄工艺美术厂沟通。拿着市政府开的介绍信,高绪仁乘车赶赴枣庄。

  “去的头一天,枣庄市政府接待科科长一看介绍信,说这事不好讲,要约见政府王秘书长。”高绪仁说,“次日,我们说明来意,结果人家当场表态说,这事没问题,并答应由他来协调此事。”

  话虽如此,但真去了厂里,对方的态度却显得很为难。“他们说,厂长对市场价格不了解,签这协议没法做。因为议价的不光是铜,还有柴油、模具。”高绪仁回忆说,“当时人家没说差多少钱,只是说差太多了……”

  就在厂方为难之际,枣庄市政府秘书长当场给出这样一番表态。

  “王秘书长说,盐城是革命老区,人家现在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浇铸雕像,这是有政治意义的。我们枣庄也属于革命老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讲政治。你们算一下差价是多少,我们枣庄再穷,也不差这点钱,市政府给!”高绪仁说。

  “回来后,我向时任盐城市市长秦兆桢汇报,他说这钱必须我们自己出。”高绪仁说,“一个月后,市政府不放心,又派我去枣庄。结果去了以后,人家表示保证按时完工。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运输。因为当时道路不比现在平坦,如果走陆路运输,担心雕像会被颠坏。”

  后经研究,双方决定走水路运输,这才按时将“大铜马”运抵盐城。如今,重新复位的“大铜马”花团锦簇,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分外迷人,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已经成为盐城标志性文化名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