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在中国出生缺陷疾病中排行第一,一直以来,人们想利用微创封堵的方法来补上心室间的这个窟窿,但都以失败告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和他的团队,利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项目,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位传奇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创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0分钟给心脏补窟窿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来自镇江的张女士因为心脏房间隔缺损刚刚做完手术,以往这种心脏手术需要开胸,不仅对身体损伤大,术后恢复期也长。通过房间隔缺损封堵术,40分钟之内就能完成,术后恢复两三天就可以正常工作。
张女士告诉记者,手术做完第二天感觉就挺好,当天就下地了,第二天已经基本没有问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孔祥清给记者解释,把心脏缺的那块找到,将大小位置确认好之后,通过导管送一个像水瓶塞子一样的东西,把这个地方塞住就行,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
孔祥清开始心脏手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读博士。机缘巧合,孔祥清独自完成了一台成功的手术,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不仅给了他医生身份,还称他有“两只右手”。然而博士毕业后,他却放弃一个月几千马克的高薪,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回国后,孔祥清萌动了要自己发明创造的想法,大胆的设想,工程技术上不断更新,几年动物实验中的摸索,一个精巧的封堵器终于诞生。这期间经过了10年,结束了只能开胸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历史。孔祥清称,如果能发展一个新的技术,从新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医学的贡献就更大。
孔祥清的这项发明走上世界的舞台,得益于2009年世界先心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CSI)大会一场实况转播,他的技术和器械让国际心血管专家眼前一亮。如今,他的团队发明的“给心脏补窟窿”的对称型封堵器,已在68个国家地区推广,确立了中国在室间隔缺损微创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孔祥清称,从此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是涉及这个内容,一旦有了争论,他们就会找他。这个名字,外国人喊不清楚,外国人专门起了这个绰号,叫kingkong。
教师责任首先是传道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孔祥清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队长,在无水、无电、无通讯、无补给的恶劣条件下,不到一周时间,救治了400多名伤病员。孔祥清称,其实是心灵的洗涤,每个人去过之后就会知道什么叫大爱,什么叫无私。
从业30年来,孔祥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上课不拘泥于书本,掌握重点,多维度理解,是他独特的教学方式。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王露阳告诉记者,用50个字把堂课的精髓概括出来,这样能够实现最大效率的学习。他会告诉大家一些实习方面的经验,并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我,坚持本心,做一个最为自信的南医人。孔老师无论是作为一名医生,还是作为一名教师,都作到了尽善尽美。
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份考卷
孔祥清称,一个病人就是一份考卷,所有的考试都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病人是一样的。没有哪个病人是按照你教科书生的,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必须要去融会贯通。
孔祥清带领团队指导开展临床教育教学研究,推行临床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牵头创建校特色课程《早期临床实践》。团队成员既是临床一线骨干,又全心全意地投入教书育人的使命。
在他的学生和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品格高尚、立志报国的优秀人才。“江苏最美医生”、“感动南医人物”,他自己也先后获“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8年,南京医科大学孔祥清教授领衔的“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与社会服务创新”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江苏最美医生”江苏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生陈红武称,他们身上的品质,那些积极向上向前走的精神,也会让大家一起往前学,他们这种精神简单一点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孔祥清称,用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到别人,心里会比较愉快。做医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做老师要尽量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黄迪 王健安 编辑/赵梦琰)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