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无痛”还能快速康复 这样的外科“高速公路”了解一下

2018年08月22日 16:19:5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一个胃肠癌手术的切除只需住院3天?术前的2小时患者还能喝糖水?术后不需要考虑是否排气即可进食?术中还不要再插胃管、引流管?  

  不用怀疑!是真的!记者已经在江苏多家医院亲眼所见了!

  这些令人欣喜的改变都得益于一个“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

  不久前,国内首部以加速康复外科医学创新为“主角”的公益微电影《回归》在南京首映。由我国外科学大家黎介寿院士监制,根据江苏省中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江志伟教授带领的加速康复外科团队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如此“高效”的加速康复外科是干什么的?对患者康复能起到什么作用?看完这部电影你就明白了!

  加速康复外科成“主角”

  回归医学本质 体现人文关怀

加速康复外科公益微电影《回归》

  一个加速康复外科的成功案例,一段齐心协力与疾病抗争的故事:青年人“彭振林”在事业上升期患上了直肠癌,由于儿时亲眼目睹同样患有直肠癌的父亲在治疗过程中遭受的巨大痛苦,导致彭振林产生手术抵制心理。通过加速康复外科团队的心理疏导以及家人的关怀与帮助,使他对疾病、手术以及加速康复外科有了全新的认识,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并快速康复,健康回归到了家庭与社会。

江苏省中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江志伟接受记者采访

  近日,江志伟教授接受荔枝新闻独家专访。他说,“通过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创新,康复速度加快、住院时间缩减、手术费用降低、护理质量提升,不仅能让病患心理轻松,对目前紧张的医疗资源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说到外科手术,不少经历过的患者都会对难忍的疼痛记忆犹新,一些手术禁忌也已经深入人心。新研究如何开辟“新路子”?第一步就是宣传。在影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40岁以上都要做一次胃镜肠镜。对此,江志伟教授表示,“如果一个肿瘤病人发现病的时间太晚了,那就没办法帮助他实现真正的回归。这也是我们进行科普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能早诊早治。

影片截图

  短片中,病人回归家庭,回归婚姻,回归社会,而江志伟教授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现在的医学发展常常有一个误区,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应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过度迷恋技术进步。医学的起源其实是关爱病人,让他们减轻痛苦。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能让病人早出院,早下床,早进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所说,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回归医学本质,体现人文关怀,这是加速康复外科正在做的事。让外科手术不再那么痛苦,让病人不再那么艰辛,让医学也有人文关怀,这也是医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让手术“老禁忌”成历史

  实现医院、医生、患者、家属多方多赢

  不是一个新的科室,而是一种全新康复理念,是一种治疗模式的创新革命,加速康复外科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的合作,实现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一整条路径的优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通气后再进食到手术清醒就可喝米汤稀饭,从以往手术后喊疼才给镇痛药到如今预防为先、全程疼痛管理,从术前必须做灌肠到术前2小时可喝糖水……加速康复外科用新理念打破“老规矩”,不仅让手术方案更优更细,而且减少不合理的用药,手术费用也有所降低,实现了医院、医生、患者、家属多赢的结果。

  “好比它是一条‘高速公路’,那就必须减少弯道,保持路面平稳,当然还需要配置一台好车。”江志伟教授说,“通过在麻醉环节采用无痛治疗,护理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让每个环节都达到质量最优,这条集成创新的‘高速公路’才会畅通无比。

影片截图

  “高速公路”要保证全过程的安全,离不开实时监控的检测设备。对病人出院之后进行定时回访、通过病人佩戴的手环实施监测运动数据……智慧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为加速康复外科建立起安全闭环,添上一份“保险”

  十年发展 十年磨砺

  未来道路怎么走?原创创新才是“硬道理”

  2007年,中国大地开出第一列京津高铁。同年,黎介寿院士将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引进到中国。随后,在国家卫计委、南京军区总医院和华西医院等积极推动下,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多省市医疗机构中开始实践推广。

  十年发展,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在中国萌芽生根,目前全国已建立 10 个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医院727日,全国81家医院胃肠癌加速康复外科联盟正式成立,江苏共有25家医院加入该多中心研究项目,标志着加速康复外科将迎来更规范化的快速推广阶段。

影片截图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发现加速康复外科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江志伟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全国各地的医生都来南京学习,想学习中国式的加速康复外科。”中国梦强调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相契合,“加速康复外科在医疗领域已建立起中国自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十年磨砺,十年坚守一个信念。“在推广的早期阶段虽然无人喝彩,但我们知道,这个方向正确的,经过科学的论证证明它确实是造福老百姓的,那我们就可以守着这个成功的信念走下去。”江志伟教授说。

  加速康复外科将单项最优技术的集合是集成创新,“高速公路”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打造一整个“航空母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是跟跑,原创的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中国的病例数这么大,外科医生心灵手巧,我们为什么不能实现创新?其实可以。中国现在医学界的原始创新并不多,这必然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记者/秦玉婷 摄像/权廉程 实习/刘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