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藏:探密吞巴

2018年07月26日 14:37:2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文/张晓明

  拉萨市下辖的尼木县吞巴乡是一个传奇的地方,这里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

  我第一次到吞巴乡,是201610月,那时刚到拉萨工作不久,单位安排去看望结对的“亲戚”。而就在我的“亲戚”妮琼家附近,一座高高的汉白玉人物雕像引起我的关注。请教同事们得知,雕像塑造的人物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而吞巴乡是他的出生地,也是西藏历史上吞弥家族的领地。

村里的吞弥塑像

  吞巴乡位于拉萨尼木县的东部,雅鲁藏布江边上,紧邻318国道,交通便利,辖区内有吞弥·桑布扎的故居,还有风景优美,声名远播的制作藏香的“水磨长廊”。

  典籍记载,吞弥·桑布扎是一位出生在吐蕃权贵世家的传奇人物,年轻时与16名聪颖的藏族青年,携黄金奉命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因途经奇禽猛兽禁区,加之对热带气候极其不适、水土不服等种种原因,同伴们都客死异域,最后仅吞弥·桑布扎学成返回。“赞普派遣上天竺,吞弥学文无遗力”。返回土蕃后,他在拉萨的帕崩岗(帕邦喀)闭门钻研三年,创制了藏文,成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的贤臣,也可以说与松赞干布亦师亦友亦臣,很像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可以和君王坐而论道。

吞弥·桑布扎故居

  藏文的创制,使得人们可以看到藏民族的历史,也大大提升了藏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为吐蕃的治理以及其与周边各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在吞弥·桑布扎故居附近道路两旁的石头上,人们都刻上藏文字,以纪念这位传奇人物。

  吞弥·桑布扎故居的石头上雕刻着藏文字

  年龄大了后,吞弥·桑布扎隐退回到出生地尼木县吞巴乡。他又利用吞巴乡吞曲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明木制水车,来将原料柏木磨制成粉,再加入30多种藏药,做成远近闻名的尼木藏香。如今我们在吞巴的水磨长廊仍可看到,每架水车旁都堆着磨盘大的橙黄色柏木泥,这些木泥制成砖晾干后,就成为制作藏香的原料。人们还传说,吞弥·桑布扎在吞曲河边看到,水车轮叶伤到了水里的鱼,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河边立了石碑,上面写着鱼儿不得入吞曲河。神奇的是,吞曲河的水质没有任何问题,但如今就是没有一条鱼,因此吞曲河又被称为不杀生之水

  水磨长廊

水磨藏香

  尼木藏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它以不杀生之水为源动力,经有着1300年历史传承,这种水磨藏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传奇的人物,传奇的故事,吞巴乡更有世外桃源一般的美丽风景。因为常常去看望“亲戚”,我也能常常去欣赏它的美景。走在吞曲河边,绿树成荫,水流潺潺,还可远眺卡若雪山。

与结对“亲戚”在吞巴乡合影

  清澈的吞曲河水顺流而下,在高低不平的草地间,有上下落差的地方就能安放水磨,利用水流的落差,冲击水磨一端使它转动,周而复始,不停打磨另一端的柏木段。绿树成荫的村落间,那不停转的水磨,沙沙作响的树叶,让你仿佛身处在另一个世界,可尽情享受它的古朴、恬静。“吞巴水车昼夜转,藏香飘绕意悠扬”。在温暖的下午,在自然山水中,聆听藏香的私语,也是人生的惬意时刻。

吞巴村民 

  尼木县还被称为拉萨的作坊,手工艺人灵魂的栖息地。现在,尼木吞巴景区汇集了这个县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游客展示,包括三项国家级、五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尼木藏香外,还有雪拉藏纸、塔荣藏戏、普松雕刻、藏靴、藏陶、藏鼓、藏文书法,其中尼木藏香、雪拉藏纸、普松雕刻合称尼木三绝吞巴景区也成为西藏最大的体验式非遗博览园,获得过“中国最美乡村”、“中国艺术之乡” 等多个殊荣。

  吞巴,等你来约!


  【作者简介】

  张晓明,江苏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助理,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