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9.1万亿元——
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18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6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比上月多4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信贷增速的反弹符合预期,反弹规模甚至小幅超过了市场预期,这表明此前央行所实施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结构性引流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
6月24日,央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4月25日起,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释放了更多长期低成本资金。
新增信贷增速较快的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何明显下滑?这是近一段时间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解释称,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主要与各方面加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
数据显示,6月末,委托贷款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回落5.9个百分点。资金运用方面,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资金来源方面,委托和信托贷款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理财产品。上半年银行表内资金对表外理财产品投资下降1.76万亿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资金来源明显收缩。
社会融资增速下滑是否会影响实体经济?阮健弘认为,6月末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2.7%、8.7%,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下降的影响。此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若还原这些因素,实际贷款增长会更多。
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同比多增,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亿元。同时,债券市场融资明显回升。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8万亿元。
阮健弘表示,年初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运行平稳。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