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广告中沉溺于虚拟情感、争风吃醋、虚荣比拼的女性形象,无视女性群体在当下的真实状态。
专为女性用户打造的恋爱休闲游戏《恋与制作人》,春节期间推出了一组真人广告,以“陪伴”为主题,描绘了三个场景:几个女玩家在公车上为游戏角色“争风吃醋”;攀比游戏角色送给她们的“礼物”;在母亲“逼婚”时,把游戏角色当成真实男友介绍给妈妈。
这组广告惹得不少女玩家不高兴,声言要卸载。对于非游戏玩家来说,观看广告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很难想象,一款针对年轻女孩的二次元游戏,会使用如此落伍的故事、浅薄的表达和腐朽的价值观,来试图巩固与拓展用户群。对于用户而言,广告不是讨好,而更近似于冒犯。对此,2月18日,该游戏的官方微博也发表了致歉声明。
诚然,类似《恋与制作人》这样的游戏,对于用户心理有着细腻的揣摩,也擅长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培养用户对游戏的眷恋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同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被如此粗暴地打破。用户可以在游戏当中与角色建立感情关联以满足内心,可当游戏制作方想当然地把一些庸俗的看法强加于用户身上并广而告之时,这约等于用现实的污垢来涂抹用户的脸谱,这么做,用户不翻脸才怪。
之所以广告出现如此烂俗的台词与桥段,或是因为制作者想当然地觉得,广告里的内容是女性玩家的生活日常——这显然是误会,当今年轻女孩的世界,早已不是广告所描绘的那样,充满了低级的争风吃醋和毫无意义的虚荣比拼。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由精神的女性,在选择情感与生活方式上,她们已经有了很强的自主性,而广告内容却无视女性群体在当下的真实状态。
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还对女性群体进行了赤裸裸地物化。看完广告,感觉这群女孩内心衡量世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评价自己是否优秀的参照是有没有得到“霸道总裁”的爱。当然,现实生活中不排除有这样的女孩,但广告毕竟是面对大众的,不能以点带面。
但这组广告能够面世,说明它描述的价值观在当下社会仍有一定的市场。但这种传统物化女性的婚恋观,已经对新一代女性形不成任何的约束,不婚、丁克等等,使得现代年轻女孩在婚恋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样的环境下,再用老套的方式来刻画她们的群像,怎会不引起众怒?
在群体分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不能把已经被摒弃的价值观再捡拾起来,用于裹挟那些已经走在新生活中的年轻人。这么做的结果,会激起更强烈的反弹。《恋与制作人》这组广告的失败,其实感觉到失败的不应只是游戏制作方,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人,脸上也应感到火辣辣的。
韩浩月(文化评论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加载中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