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印军在撤退途中遭到伏击。
1962年中印之战:被释放的印度军官向中国医疗人员致敬。
1962年中印之战:战斗中被俘的印度士兵。
现年91岁的马克斯韦尔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印度记者,他深入报道过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他的著作《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引用了印方国防部的机密材料,指出战争实际上是由印度挑起的。这本书被认为是研究中印战争的权威史学著作。不过,他也由此被印度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一度被拒绝入境,直到近年才被解禁。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战斗中被俘的印度士兵。
1962年中印之战:向印度阵地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
1962年中印之战:向印度阵地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
谈到此次中印洞朗对峙陷入僵局,马克斯韦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和中国的边境对峙,迟迟没有得到破解,为什么?就是因为印度从一开始,就拒绝对边境争议问题进行谈判协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很高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智慧。”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和地方跨越高原山地的艰险向前线运送补给物资。
1962年中印之战:停火后,收复山南失地的中国军队主动后撤。
1962年中印之战:中印战争期间,在中国领土内进行兵力调动的印军部队。
部分西方媒体指出此次双方对峙,印方背后有某些大国在挑唆,甚至印度个别政党领导人也希望,此次要为1962年在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惨败而复仇。对此,马克斯韦尔指出,中印关系目前尚属正常,双方不要被这些外部烟幕弹所迷惑,应该赶紧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马克斯韦尔说:“中印关系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因素,一直较为稳定,有友谊,也有斗争。只要双方在边境领土存在争议,就总会有矛盾,不在今年爆发,也会在明年爆发,不值得大惊小怪。”
1962年中印之战:中印战争期间,中方一侧道路设施极为简陋,完全靠肩挑人扛实现对前线的物资补给,往往一名搬运人员肩挑数百里只能运送两枚迫击炮弹。直到战争后期,才紧急修通了通往达旺的临时公路。
1962年中印之战:在战争期间,当地藏族同胞踊跃支前,为前线运送了大批物资。
这一次外界观察到,中国对印方的挑衅,做出的官方回应是“先撤兵,再谈判”,而且口气较以往更加强硬。对此,马克斯韦尔说,首先这是因为印度率先挑衅,其次,要看看印度这些年都做了什么:“印度一直在挑衅中国,例如听任达赖喇嘛在达旺地区活动,听任美国外交官访问双方有争议的领土地区,不断发表批评中国的言论,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会激怒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历来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冷静,但并不是没有底线。”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在战争期间,当地藏族同胞踊跃支前,为前线运送了大批物资。
1962年中印之战的真实照片。
1962年中印之战:解放军为缴获的印度武器登记造册,准备交还印方。
在采访中,多年研究中印关系的马克斯韦尔,还驳斥了一些外界言论,例如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在1962年的战争中虽然是胜利者,但战争果实反而被失败一方印度截取了。马克斯韦尔说,那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国际大背景和自身条件下,保持着高度的冷静,力争到了当时最好的结果,解决问题只能依靠中印双方。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中印战争期间,印度方面的交通远比中方便利许多。图为山间公路上的印度车队。
此前,马克斯韦尔在香港媒体发表题为“印度的中国战争:第二回合”的文章,警告两国军队在边境对峙很危险,甚至可能导致第二次中印战争。对此,马克斯韦尔说,他的题目其实是带问号的,因为他知道,中印两个大国,现阶段根本国策都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如果真要开战,后果不堪设想。马克斯韦尔说:“如果真的开战,如果叫中印战争的第2轮,就太小儿科了,试想一下双方的先进武器,双方的实力,这场战争的规模将是巨大的,结局将是毁灭性的,甚至会引发世界性的战争。”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士兵在公路边埋地雷阻挡中国军队推进。
既然战争的后果如此严重,马克斯韦尔希望中印能立即展开无条件的边界谈判,中国方面一直很冷静地没有激化矛盾,该是印度领导人拿出政治智慧的时候了。马克斯韦尔说:“莫迪总理一直强调打造强大印度,所以他在对待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境问题上,总是表现得态度僵硬,缺乏沟通,这也是造成此次对峙的原因。不过,既然他能从底层奋斗,经过努力成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相信他也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希望他能为印度人民带来和平与稳定。”图为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士兵在公路边埋地雷阻挡中国军队推进。
1962年中印之战的真实照片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