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桥,位于现在的海安县城“中坝北路”中段,向东,是新华路;向北,通往丹凤桥;向南,直通“中坝中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现在的这座桥是“平坡桥”,前年刚重建的。团结桥以前的那些往事,常常勾起我的回忆。
初名“杨家桥”
团结桥,原来叫做“杨家桥”,老海安们把它称为“北杨儿桥”。据先辈人讲,这座桥解放前系海安北门水关的吊桥,南北朝向,全木结构。1941年,海泰公路通车时,改建成“公路桥”,可以通汽车。1972年,该桥建成6.5米宽的“双曲拱桥”,取名为“下坝桥”。1979年,此桥又重建成混凝土拱桥,后取名为“团结桥”。
说“团结桥”地理位置重要是有缘由的。解放前,海安的水陆交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海安县城北面“里下河地区”的农民,要想上街卖粮或购买东西,这里是“必经之道”。不然,农民们划船上街,就只能靠在现在的“串场河”河下,也说是俗称的“北大河”,上街要步行二里路。而当年“杨家桥”向北的一条河,可以直通北面的“北大河”,是运输船只的咽喉之道。过了杨家桥,船只就可进入当时的“下坝东河”,这个地段,是当年海安的粮油饼的大市场,商户少说也有几十家。
团结桥向南,便是海安当年的商业繁华区“中坝口”,这里商家云集,农民们上街后,纷纷来到这里,每到节日之际,中坝口河下是百舟停靠,人山人海。
旧时的“杨家桥”向北,是一片荒凉之地,这里曾一度时期做过“刑场”,曾是“乱坟岗”,就是专门埋死人的地方。儿时,我们经常听到骂人的话:“把你拉到杨家桥北边去。”言下之意,枪毙。傍晚,我们儿童很少到那里去,有种恐怖之感觉。
解放后的几年,“杨家桥”附近的变化不大,桥南下面西侧有个“海光电灯厂”(后为印刷厂址),沿河西岸向南百十米处,是一处“北水关”尼姑庙(搬运公司旧址),再向南200米处,还有中粮、中百、江海贸易等公司。
而“杨家桥”下的“下坝东河”周围地段,则有米厂五六家,每到庄稼收场之时,米厂河下都有许多木船停靠,搬运工人的号子声叫得老响的,很是热闹。
易名“下坝桥”
1972年杨家桥重建成双曲拱桥后,取名为“下坝桥”,桥北边先后有了染织厂、红光塑料厂、刀片厂等工厂,每天都成千的工人上下班。1971年杨家桥向南至中坝口的河道被填平后,修建成一条宽阔的马路,致下坝桥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当年的搬运公司“借东风”,发展成拥有几十辆货车的规模,团结桥下是车来车往,呈现城市景象。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年的杨家桥下就自发形成了“自由市场”,农民们把自产的瓜果蔬菜运到桥下周围来卖。卖小鱼的、卖蚬子的,卖螺丝的,几乎早上天天能见到。尽管当年是计划经济年代,这里还有胡萝卜、山芋、芋头等副食品卖,有的农民还在篮子里藏着几个鸡蛋或鸭蛋,价格在二毛钱左右一只,挺贵的。
团结桥下东边有个“下坝轮船码头”,每天有轮船拖着驳船往返于隆政、仇湖、墩头、沙岗、瓦甸、白甸、南莫等地区,方便了里下河地区农民进城。随后不久,团结桥下开始有了摆摊儿卖水果的人,这在当年也是一大亮点,打破了土杂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市民们来这里买苹果、橘子、梨子、西瓜等新鲜水果,让团结桥的名声大振。
而团结桥北边的房地产开发也是与时俱进。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里就建有八排居民住宅,第八排还是4层高的楼房,取名为“北居民点”,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受到百姓欢迎的民生大事。我是1976年搬到“北居民点”的,先后往了十五年,目睹了团结桥畔的变迁过程。
如今的“团结桥”
如今的团结桥已重建成“平坡桥”,桥梁之坚固,与过去木头“杨家桥”相比是天壤之别。昔日的“杨家桥”桥陡不说,一辆半吨重的小汽车走在上面,桥面吱吱直响,摇摇晃晃,像要倒塌的样子,让人提心吊胆。而现在的团结桥,50吨重的大卡车走在上面,桥面也没有任何抖动迹象,整座桥梁坚实美观。
团结桥上的装饰是别具风格。苍劲有力的“团结桥”桥名,镌刻在桥的中央石板上;桥中央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大石墩子,墩子上面是5条卧龙造型石刻,很是威武雄壮;桥两侧栏杆均为石板,每块石板上均是“二龙戏球”的石刻图案,突现了古色古香的韵味;桥南和桥北两侧,各有一根高约3米的石柱子,上有照明装饰灯,中有“吉祥如意”四字,石柱子旁有龙的坐像,显得很有气派。
一座桥上有这么多的龙像石刻,在桥梁中实属罕见。
桥美,周边环境也美。
桥下东边河面,过去的“三角洲”臭水沟,建成了“白鹭”水上公园,书法家王德智撰写的诗词刻在水面亭子的石柱上,与水上景色相映生辉。
桥西侧,是一条漂亮的河岸景观带,一直通到城西中学的后大门。每到夜晚,河岸两侧彩灯亮起,桥景、水景、灯景融为一体,真是美极了。
桥北侧,是一大片整齐的住宅楼,数千居民居住在这里,人气旺得很,一直通到北面丹凤桥的四车道马路,人来车往,城市繁荣景象。
而团结桥南边的变化更大,一条南北大马路直到中坝口,两侧都是楼房。已成规模的“新华农贸市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买菜人”来到这里,市场之繁荣让人感叹。稍南一点的中大街,十多幢高楼房矗立在这里,真是今非昔比。
从“杨家桥”到“下坝桥”,再到现在的“团结桥”,此桥“三易其名”。而团结桥畔的变化,成为海安县城发展的缩影。许多在外地的海安人回乡探亲,都喜欢伫立桥上,看看这里的变化,他们由衷地感叹:团结桥畔的变化太大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