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堤南村,“第一书记”张宁仿佛是一个CEO,总在不断地分析思考,追寻着商机,希图为堤南村这个“企业”找到更多的具有利润空间的产业。
堤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有 438户村民(共计2170人),其中99户是贫困户。2016年8月,一直在机关工作的张宁经过公推公选被宿豫区组织部派往堤南村任“第一书记”,任职期3年。从此,带领村里99户村民脱贫,就成了张宁的一项重要任务。
既然来了,就不要做个过客
驻村前,张宁几乎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她自己开玩笑说:“我可能连水稻和麦子都分不清”。对于张宁要到村里当“第一书记”的事,家里是反对的,首先家里经济条件一直很好,她从来没吃过苦,另外,她还有两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家人都希望她能放弃。面对这一切。张宁认为:“组织上安排我来做这份工作,说明组织信任我,我要去,而且要克服一切苦难把事情做好。”
去年8月,张宁第一次到村里时,看着这位开着汽车面皮白嫩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的表情明显有些失望,有人嘀咕着“咋就不派个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来呢,村里种什么、养什么,她这个外来人说了能算?”
张宁当时心里也很忐忑。堤南村是个区划贫困村,村里病人多、残疾多、单身汉多,全村99户贫困户中,病残和缺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占了近三分之一,且“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怎样才能为他们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张宁在自己的扶驻村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既然来了,我就不能成为一个过客。我要和大家一起创造城里有的东西,走好路、用好电、吃好水……”
张宁任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到田间地头和村民聊天,以便尽快进入状态。了解村情的同时,她在寻找适合该村脱贫的法子。去年8月的第一次走访,就给张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民周苏鹏家,几间破旧的砖房,外墙已裂了口子;揭开门帘,屋内昏暗,眼睛适应了好几秒,才看清楚:一家之主周苏鹏,患有精神病,呆呆地站在院子里。年近70岁的母亲钱宝娟是全家唯一的支柱,她颤颤巍巍地迎上来。听张宁说是来帮扶困难家庭的村干部,老人说了一声“党和政府要帮帮我们啊”,然后就要下跪。
“就在扶起老人那一刻,看着她斑白的头发和滚落的泪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一连好多天,心里沉甸甸的。”张宁回忆。
“朋友们,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些生活异常艰辛的人们,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得到关爱,如果有能力,请来堤南帮助他们……。”去年中秋节前,张宁在自己的朋友圈、QQ、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
消息一发出,就收获不少温暖。那个中秋节,来自城里的10多个家庭,在张宁的带领下,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来到堤南村“认亲戚”,他们交换的联络卡,说好了以后要常联系,当亲戚来处。从那以后,这些城里亲戚就经常来村里,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周苏鹏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失去爸爸的马家三姐弟渐渐走出生活的阴影,张宁还收养了村里的一个孤儿……
实实在在的关心,捂暖了村民的心。
耐住性子,从精神面貌上改变村民
其实,张宁在堤南村做的远不止这些。在走访的过程中,张宁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去观察村民的精神面貌。她发现,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老人、妇女似乎都失去了精神支柱,过得很懒散。而同样留守的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似乎也感染了这份懒散。调查下来,村里的孩子在学校的几乎成绩都很一般,甚至有一部分成绩还比较差。张宁想要改变这一切,她说:“无论如何,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而学习也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所以我希望能让孩子爱学习,努力学习。”
说到就要做到,张宁想了很多办法给想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她从企业家朋友那里“化缘”来课外读物,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自掏腰包买来牛奶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去年十月份,她还想出一个给孩子们发放奖学金的办法,统计全村学龄少年、儿童人数,以他们期中考试成绩为准,给成绩优秀或被学校认定有进步的孩子发给奖学金,这件事让这个平静许久的村子沸腾起来。
发奖学金的当天,村部门口早早地就围满了村民,来领奖学金的孩子都被家长收拾地很精神,腼腆地从村干部手中接过“奖学金”和书本、牛奶等奖品。“学习好还能在村里领奖学金,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喜事!”村民们都这样感慨 。受到鼓励,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大家的学习劲头也足了,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来领奖学金的孩子更多了,孩子们的整体成绩明显提高了。
孩子们努力向上了,村里有了读书声,老人、妇女们也受到感染,爱干净了,精神面貌好了,连赌博的现象都少了。
通过这些事情,张宁“住”进了村民的心里,大家再不拿她当外人了,有事也会主动找他们的“张书记”说说,请她出出主意。面对这样的改变,张宁开玩笑地说:“我发现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我到村里,狗不冲我叫了,说明我来得勤,都认识我了!”
敢想敢做,办工厂赚外国人钱
解决了开展工作的问题,等待张宁的还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带去新思路、带领村民脱贫。
过去,堤南村的地理位置较偏,但随着325省道的开通,这个村子的交通便利的很多。由于农作物单一,加上长期以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一直没有像周边村镇一样发展高效农业,来提高收入。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宁分析了村里的人口结构,然后根据年龄、技能进行分类,以寻找适合堤南发展的产业。
经过分析,张宁认为,堤南村可以引导一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开展高效农业,让一部分人先从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增加收入。接下来,她又自费到广东、浙江的一些小镇调研、取经,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三来一加”产业比较适合在堤南村发展。“我们村里的人口情况就是老人、妇女多,还有残疾人,他们都没有什么技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张宁说。
有方向了,就得找企业。张宁从2016年的11月份开始多次赴浙江寻找企业,最后终于在春节期间说服了台州一家生产皮件企业愿意来投资建厂。张宁的努力让村民们暖在心里,大家相信她的话,愿意跟着她干。从工厂开始装修到设备安装,每天都会有村民来这里帮忙,一位村民原本很爱赌博,自从知道村里要办工厂后,他每天都来帮忙。采访中,他这样告诉记者:“以前我没有事干,生活没有意思,就去赌博,现在有奔头了,我天天来忙,也不觉得累!”
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工厂很快就建好了,招工也非常顺利。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能有钱赚,张宁又对工厂的工作进行细分,年轻、有一定技能的使用缝纫机做有难度的工作,年纪大的或者身体不好的,就去做简单的包装工作,而且即使是简单的工作一天也至少能赚50元钱。采访中,记者在工厂里也看到了钱宝娟和他的儿子周苏鹏,“我现在在厂里食堂做饭,张书记还让我带着儿子来,他现在情况好多了,也听张书记的话,张书记真是救了我们一家子啊!”钱宝娟说着就红了眼眶。
5月3日,记者在工厂里看到,又一批产品正在打包,即将出厂。这些产品大多是钱包、小饰品一类,“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出口到印度、埃及等国家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赚外国人的钱了。”张宁自豪地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张宁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变堤南村的落后面貌,她还将目标放到了周围村镇,她希望拉来更多的“三来一加”企业,让村办工厂成为常态,让年轻人都能回家工作,让老人、孩子有主心骨,不再留守。
张宁常说,自己现在就是堤南村的一员,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人民,她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村民们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张宁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记者/顾园园)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