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可对于家长来说,是久违的儿时场景。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QQ、微信等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那么,传统的“家访”还有无必要传承下来?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何义田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该校一年级某班,有一个上课“坐不住”的孩子,让任课老师很头疼。孩子学习跟不上,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学校里经常闷闷不乐。何校长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亲自找这个孩子谈心,了解了孩子的特点以后,何校长立刻联络了孩子的父母,和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商量了针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措施。建议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课堂。
在学校的努力下,孩子在三周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听课专注力提高了,学习跟上了老师的节奏,特别是规则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家长也很高兴,同时又有点忐忑,孩子的状态能稳定下来吗?何校长仿佛察觉到了家长的担忧。在一天放学的时候,何校长亲自带着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来家访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意外而又温暖的宽慰。
与传统的家访不同,何校长没有跟家长直接谈话,而是先陪孩子来到小区池塘边散步,跟孩子聊天,孩子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给校长讲了不少玩耍时的趣事。何校长了解了孩子很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特点,接着,又请孩子做小主人,带老师参观自己的房间,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看到这个孩子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连连夸赞孩子是小“创客”,听到校长的夸奖,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纯真而自信的笑容。
在家访的过程中,何校长一直耐心平等的和孩子沟通,侧耳倾听孩子的话,俯下身子观察孩子感兴趣的一切,让家长感动不已。最后,校长针对孩子的进步,提出了下一步的教育重点,家庭需要配合的措施。
这次家访,不仅拉进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也给予了家长很大的信心和信念,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见到老师就紧张的孩子还主动拿出了自己最爱吃的零食招待老师。温馨而充满乐趣的两小时家访结束了,顾不上多喝一口水,何校长又带着老师们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户需要家访的孩子家。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何校长“浸入式”的家校沟通方式难能可贵,不仅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起到了更好的引导效果。在家访中,教师带着责任与情感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深入了解,老师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也能根据教师的意见,调整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访,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温暖了孩子的心灵,这是当下盛行的虚拟化交流难以替代的。
(末非)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