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建馆迎张纯如“回家” 129件珍贵实物展现其一生

2017年04月08日 09:36:43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出生时,医院送的围嘴

张纯如与拉贝外孙女的书信影印件

张纯如参加活动的剪影

不少市民自发来到纪念馆缅怀张纯如

张纯如父母参观纪念馆

  早春时节,古淮河畔杨柳拂绿。4月7日上午,在张纯如祖籍所在地江苏淮安的古淮河北岸,一座崭新而典雅的建筑——张纯如纪念馆开馆。纪念馆共收藏了张纯如父母捐赠的129件实物,其中包括1996年张纯如与拉贝外孙女的信件、张纯如出生医院送的围嘴等。据了解,该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示张纯如一生经历的专题馆,现代快报·ZAKER南京对开馆进行了现场直播。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金凤 徐红艳 张海峰/文 徐洋/摄

  开馆

  这是首家全景式展示张纯如一生的专题馆

  “每一滴眼泪和热血都在怀念你啊,张纯如……”4月7日上午9点,在淮安市淮阴区刚刚落成的张纯如纪念馆广场上,淮阴小学的100多个孩子齐声朗诵这首《张纯如》,拉开开馆仪式的序幕。

  美籍华人张纯如,祖籍淮安淮阴。1997年,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出版,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美国《新闻周刊》评价此书为“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

  张纯如纪念馆副馆长何睿介绍,该馆是国际国内首家全景式展示张纯如一生的专题馆。纪念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陈共分为6部分。

  第一部分为“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阐述张氏家族与淮阴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为“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回顾张纯如勤奋刻苦、学有所成的学生时代和孜孜以求的寻根情结;第三部分为“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杀》”,展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揭示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等关键史料,写作《南京大屠杀》,对揭露日军暴行的特殊贡献;第四部分为“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展示张纯如为维护正义,在北美各地售书、演讲、辩论;第五部分为“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展示张纯如创作《蚕丝:钱学森传》《美国华人》等作品,体现其根在中华的赤子之心;第六部分为“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反映国际国内对张纯如短暂而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对其英年早逝的深切缅怀。

  展品

  张纯如父母捐赠了129件珍贵实物

  自纪念馆筹建以来,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共计捐赠了129件珍贵实物。

  1968年,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当时,医院给新生儿都准备了围嘴。此次淮安之行,张绍进夫妇就把这件收藏了近半个世纪的围嘴,送给纪念馆。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件白底粉边的兜兜,上面写有“我出生在普林斯顿医院”的英文字样。

  张绍进夫妇一起带来的,还有张纯如婴儿时期的小衣服、小鞋子,她所获得的各种徽章,以及在拿到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上穿的礼服。

  不难看出,张纯如学生时代就才华横溢,各种徽章、奖杯,记录了她少年时代的广泛涉猎。

  而她在参加高中舞会时用过的皮包和佩戴的小狗形状的饰品,又俨然反映出一个青春时尚的少女形象。

  与拉贝外孙女的信件将和观众见面

  张绍进夫妇捐赠的实物中,还有大量的信件。有的是张纯如在台湾读书时的日记,有的则是她收集、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佐证。

  1995年,在搜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很多资料中都出现了德国人拉贝,但拉贝后来去哪里了却没有记载。张纯如开始寻找拉贝。1996年,通过很多热心人的帮忙,她找到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起初,莱茵哈特并不想公开拉贝的资料,但经过张纯如的努力,莱茵哈特被说服,这促成了《拉贝日记》的问世,成为南京大屠杀史实考证的重大贡献之一。

  此次淮安之行,张盈盈也将女儿与莱茵哈特1996年的通信副本送给了纪念馆。

  为写作《南京大屠杀》,张纯如还曾专程回国,求证史料,走访幸存者,南京、北京、杭州等地都留下她的足迹。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纪念馆的展柜中,有5盘来自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录像带。这些录像带,是张纯如1995年来中国采访幸存者时所拍。那份资料里,张纯如采访了9名幸存者。如今,那9名老人中,唯一还健在的就是夏淑琴老人。

  多段原声影像视频在馆内循环播放

  在纪念馆中,张纯如的多段原声影像视频循环播放。最著名的影像,莫过于她在《麦克尼尔-莱勒新闻一小时》电视节目中,与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连线辩论。张纯如用30秒的时间就让日本大使哑口无言。

  她在回应主持人的提问时,质问齐藤邦彦,“他说的并不完全正确,您听到‘道歉’了吗?我并没有听到“道歉”的字眼,如果他真心地说‘我个人为日本军队二战期间的行为感到抱歉’,我会考虑这是道歉,但是又一次我们听到了‘后悔’‘遗憾’‘发生了不幸的事’这些词。”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发表后,先后被译作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但是,它的日语版本,因为坚持不能改动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更不能对著作进行注释或附加文字而一波三折,直到2007年才得以出版,那时,张纯如已经去世。如今,一本日语版本的《南京大屠杀》陈列在纪念馆中,仿佛在静静地诉说这场斗争的胜利。

  幕后

  建馆历时两年

  工作人员受礼遇

  为了更好地表达家乡人民的敬仰之情,2015年3月,经过组织专家调研、论证,淮安最终确定了“在张纯如家乡淮阴区建设张纯如纪念馆,让英雄魂归故里”的建议。

  张绍进夫妇特地回国参与纪念馆的考察选址。根据淮阴区推荐的三个地点,从历史、文化、地理、交通多角度权衡取舍,最终确定,在临近张纯如的家乡、淮安的母亲河——淮河北岸,选址建设张纯如纪念馆。

  而在美国寻访时,纪念馆筹建工作人员不时能感受到张纯如在当地受到的尊敬。

  淮安市淮阴区原文化局局长朱爱民回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设有专库,收藏了张纯如大量的论文、文章、演讲和写作作品,包括三本书的草稿。不过,要想进入查阅手续比较复杂,“令人感动的是,在张纯如的母亲告知管理张纯如档案的工作人员我们是张纯如的家乡人时,一群人只填了一张单子就被放行了。”

  纪念

  建议将张纯如的经历写入海外华人教材

  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以下简称“史维会”)原会长李竞芬等一批侨领忆起张纯如,都会提及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当时来了个女孩,非常漂亮,黑色长发,很秀气。”李竞芬回忆说,张纯如告诉大家,她是作家,要写一部南京大屠杀的书,“我们都觉得这个孩子在说大话,第一,都不会说中文,第二,你怎么去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呢?因此我们当时都没在意。”

  之后,张纯如不停地与史维会联系,研究精神慢慢让大家十分佩服。在得知张纯如要去南京时,史维会帮她做了一些介绍。

  “去南京的时候,真的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还不会说中文,访问了许多历史见证人,非常艰辛。”李竞芬说,在《南京大屠杀》英文版正式对外发表前,西方国家基本上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张纯如的这本书让世界各国对南京大屠杀有所了解。”

  李竞芬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及张纯如的经历写入海外华人教材。

  张纯如家附近有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公园

  在张盈盈看来,女儿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她关心祖国的历史文化,常常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张盈盈说,女儿短暂的一生写的三本书都和中国有关,其中《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狂风,让西方国家能了解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暴行。

  如今,张纯如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但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在以各种方式纪念她。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新公园,出现在她家附近。“从家步行到那里只需要5分钟,我们经常会去那里散步。公园还请了一个旧金山的著名雕塑家为她塑像,公园里还有纯如的语录。”让张盈盈骄傲的是,女儿执着、勤奋,而且有勇气,“她觉得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可以做成一件事的。因此年轻人不要小看自己,要有远大目标,就像纯如一样,敢于揭示历史真相。”

  在张绍进和张盈盈心中,女儿从未远去,有了这个纪念馆,从此,他们心中多了一个牵挂,“女儿永远在我们心中,我们一直很想她,这个纪念馆表达了我们的思念。”

  淮安将筹备成立张纯如精神研究会

  “作为张纯如的家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深入挖掘、整理和展示她的有关史料,启迪和教育后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开拓进取。”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张纯如是淮安的优秀女儿,她的崇高精神是淮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整理好她的事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示淮安文化,提升淮安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

  姚晓东回忆说,2001年江苏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永不忘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时,自己与张纯如女士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就对她追求和平、探索真相的无畏精神和一身正气有着深刻印象。

  姚晓东说,他们将借助张纯如纪念馆的开馆,筹备成立张纯如精神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挖掘、提炼张纯如精神。除了传统媒体,还将通过建立网上纪念馆、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和缅怀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