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健康讲座”横行,怎么治?|荔枝时评

2017年03月16日 16:28:2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欧阳晨雨 

  (作者欧阳晨雨,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打温情牌,与老人建立感情,然后填写资料套取个人病史,再邀请假名医演讲并请所谓的专家会诊,而会诊就是根据之前提供的‘个人病史’,装模作样的望闻问切,最后一步就是销售无资质的保健品,一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

  昨天的央视315调查,记者卧底武汉乐百龄生物科技公司组织的一场“健康讲座”,就曝光了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其实,类似布满“玄机”的“健康讲座”,又何止是武汉一地?媒体近期曝光,因为购买保健品上当,一位外地带孙的河南老人在掏空身上的近10万元后,在海边自杀;郑州一位85岁老太称自己饱受保健品带来的烦恼,“一万多块钱打了水漂”,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亲人就是这些“健康讲座”受害者。前段时间,父母从老家回来,风尘仆仆地带来不少神秘“保健品”,美名其曰是参加“健康讲座”送的,实际上还是自己掏腰包买的。这些包装华丽、“宣传效果”惊人、却没有“监管代码”的所谓“神药”,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 

  辛苦了大半辈子,平时节衣缩食,好不容易攒下一点“养老糊口”的血汗钱,上了几节“健康讲座”,就这样被不法黑手“套走”,的确令人气愤。而一些所谓的“保健品”,更因含有有害成分,危及身体健康,耽误正常医疗诊治,足可称为“老人杀手”。那么,对于这些黑健康讲座,有没有办法治? 

  从法律上看,对于惩治这类行为,有充分的依据。许多“健康讲座”看似合法,实质上还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涉嫌诈骗犯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对应的量刑幅度,分别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3年至10年的有期徒刑。而很多“健康讲座”涉及的金额,都远远超过了3万元。 

  退一步来说,就算这种“健康讲座”没有达到诈骗犯罪的程度,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等,也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属于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规定,只要确定讲座举办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就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法律的“鞭子”,还难以落到不法“健康讲座”的举办者身上。一方面,它们往往有合法的外衣,打着维护老年人健康的幌子,不严格“抽检”,的确很难认定“人赃俱获”。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作为不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滋长了这股歪风邪气。 

  所以,对于“黑健康讲座”,关键不在立法上,而在执法和行政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理清管辖范围、明确责任归属,食药监、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该谁管,就真的管起来;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主动出击,采取多种手段调查、保存犯罪证据,然后提起公诉,帮助法律意识不强的老人讨回公道。街道、社区也要发挥“接地气”的长处,及时地发现“黑讲座”的线索,提醒老年人避开。 

  除此以外,还要着眼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系统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健康讲座”骗局的大背景,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解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据《联合早报》数据,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9成。 

  越来越多的老人,就像一个个脱离了正常轨道的陀螺,孤独地旋转在自己的角落。对于生命健康的极度渴望,让因为年老生活技能、判断力下降的他们,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围猎”,而“隔离”的子女却很难提醒和阻止,及时维护他们的权益。 

  诚然,我们不能阻止老龄社会的到来,却可以未雨绸缪、有的放矢,针对形形色色的骗局,给老人群体提供“骗术解析”、“受骗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社工服务,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减少孤独感,增强安全感,从而减少对“黑健康讲座”的盲目信赖。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