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满城抓狂找桑叶”?不该有的城市恐慌症候

2016年05月18日 14:34: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云:满城采桑者,不是养蚕人。说的是那初夏天气,杭州城中,小学生们被要求完成科学课观察生命周期的作业,因而家长们纷纷发动,四处辗转搜集桑叶,为蚕儿们的吃食奔波焦虑……这就是近期上演的《杭州小学要求学生养蚕 2万家长抓狂满城找桑叶》的故事。

  我一直以为,现在的孩子们,如果能有机会接触鲜活的生命——哪怕是通过饲养动物的方式不完全接触,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既增长了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和自然的亲近感。小时候看日本电影《栗色小天使》,一直记得小男孩养的那两只麻雀的名字小次郎宫本武藏,虽然是三十五年前的电影,可是片中男孩为了探索麻雀饲料而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欣喜,至今仍那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我就不说什么《诗经》里有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样的话了,在现代化的高楼丛林里,有一抹生命的亮色让孩子学习、伴随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有点欣喜和期盼,不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慰藉吗?笔者虽然从小生活在城市,可也养过蚕、乌龟、金鱼,还玩过一条菜花蛇……

  但是,美好的愿望,以科学学习为名的出发点,从个体角度出发审视当然没错,甚至求知过程中还带着点诗意(啊,春蚕!啊,桑叶!)。问题在于,当这样的要求被扩大到数以万计的数量级以后,事情就不那么可爱了。

  首先引人担心的是,两万人出动,很可能破坏绿化乃至破坏生态。城市里能有多少桑树?采摘桑叶得破坏多少绿化?这些桑树能有余裕地养多少条蚕?以破坏绿化的代价来“观察生命”,值得吗?至于说有人驱车到乡下,有人求助马云家,此心都堪称模范父母心,但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养蚕的本意,又在这样的忙碌中丧失了。

  再往下,值得探讨的是,学校一声令下,让家长陪孩子一块养蚕,美其名曰亲子活动,这背后有没有教育责任的缺席?按说,理想中的学校,应该辟有生物角;更好点的,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型动物园。而这些,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管理,老师至多起辅导作用。当然,这也许过于理想化了,有些小学校园,被城市化的进程日益挤压,连块像样的运动场都很难凑齐……但是,把责任完全丢给学生和家长,就可以了吗?

  最后呢,回到养动物这件事本身来说。蚕也许确实是观察生命历程的一个良好的范本,所以老师们都建议养蚕。但大家统一行动,则缺乏创意,也不能体会物种的丰富性多样性,交流起来非常乏味——想想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蚕,我就替我的一些密集物恐惧症朋友们担心。要说当年,达尔文和法布尔都是博物学家;如今,即便在城市水泥丛林的遮蔽中,我们也该看看,除了蚕之外,还有哪些动物可以借之观察生命历程。水里的,空中的,两栖的,哺乳的,也许都可以考虑。如果有计划地分流之,那么就不会每年的春天夏天,城市居民们总产生桑叶缺失恐慌症候罢?

  这么一想,小小养蚕之事,俨然缺失于于更大的系统谋划之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力所能及的硬件配置,教师教学计划中具体的安排和分流,家长不盲从而选择独特的生物学视角,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小学生呢,能不能再一点,再主动一点,完成老师作业的同时,尽量去大自然玩耍和观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