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纯银
记者近期采访调研时发现,被问到“农村医保负担是否加重”“秸秆禁烧是否让群众不满”等问题,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农村群众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差异巨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基层调研中却经常遇到“群众有抱怨,干部都说好”这样类似现象。比如,就农村医保来说,“新农合”2003年试点时费用为每人10元/年,目前已增至每人400元/年,由于保费连年增长,部分农户反映医保负担加重,一些地方参保人数下降,村干部反馈催收压力较大。但到了少数干部嘴里,缴400元医保费用就成了“少抽几盒烟,少吃一顿饭”这样轻松。对村民反映的收入有限、保费较贵、青壮年断缴等真实情况却一字不提。就连少数村“参保率100%”其实是村干部“垫付”部分医保费用的结果,更不愿透露。
还有一些地方为迎合上级领导调研,把调研变“调演”,即按照剧本进行表演。这就导致调研者只能按照预设的路线“参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到事先选定的百姓家或企业内看看。不管正面问,还是反面提,“调研一问就说好”似乎成了不少基层干部的标准回复。更有群众反映,每到年终考核时,有不少基层干部也提前和群众打招呼,要求在上级考核检查时“报喜不报忧”。毫无疑问,这种调研方式完全背离了调研的初衷。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开展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心中方有底气,脚下更有力量,也才会明确努力方向。领导干部调研只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如果面对上级调研,不讲真话、讲套话,不能客观向上反映存在的问题,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势必影响科学决策。长此以往,矛盾就可能越积越大,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地方发展,影响干群关系。
为避免“调研一问就说好”掩盖真问题,调研者更需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多到田间地头看看,多到厂矿车间了解,多些“四不两直”调研,多听听群众真实声音。扎扎实实“蹲下去”,基层实情就不会“缩水”、群众意见就不会“潜水”、发展数据就不会“注水”,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让改革和发展有的放矢,让工作更有成效,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