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大学生使用和管理数字资源情况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受访大学生较少或极少使用到自己收藏或保存的数字资源,16.10%的受访大学生几乎不或从不整理自己的数字资源。
全媒体数字化时代,海量的信息数据给个体存储信息带来了巨大诱惑,青年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数字囤积”。他们在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上不断收集着各种形式的数字内容,从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帖子,到专业论文和深度分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手机上建立了一座虚拟的“数字仓库”。
“数字囤积”的动因大多分为“有趣”和“有用”两类,其收藏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提升教程、精神食粮、种草清单、幽默治愈、人际交往技巧、信息备份、情感标签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有趣”的“收藏品”满足了青年人对积极情感能量的需求,能够带来片刻的欢笑与放松;而“有用”的“收藏品”则便于日后回溯信息,提高知识储备量,在需要时即时调用。
但随着囤积量的增加,原本用于自我优化提升的信息,却可能成为个人焦虑与压力的来源。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下,青年人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筛选信息,即使试图通过间接性整理来减轻负担,但往往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面对海量数字信息,青年人应学会在数字保存、数字管理和数字利用各个环节,明确目标和需求,有序管理资料,高效利用信息,突破“数字囤积”困境,做到轻装上阵、理清“仓库”、“数”尽其用。
轻装上阵,强调在数字保存阶段,有意识地规避过度存储,提高信息价值的鉴别能力。在浏览视频、下载文件、收藏“清单”、随手截屏之前,学会“刻意”地评估信息的实用性、重要性、可找回性与可重复利用性;同时,为自己设定个人化且清晰的数字信息保存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数字存储量。
理清“仓库”,就要在数字管理阶段,“擦亮”收藏夹,由无效堆积、无序保存向有效管理、有序存储过渡。一方面,定期清理、删繁就简,安排固定时间,如每月一次、每周一次等,对已经存储的数字内容进行清理,删除过时、无效或重复的信息;另一方面,及时分类、避免冗杂,根据存储内容的性质、用途或主题,使用文件夹、标签等方式进行细致分类,做到有序存储。
“数”尽其用,意味着在数字利用阶段,高效调取数据,及时使用信息,让“数”有所值。青年人可以借助关键词、标签或日期等字段,建立有效的检索系统,让数字资料在需要时能够发挥其价值;也可采用“分享式”策略,在社交媒体或者论坛建立类似“收藏夹不吃灰”小组,相互督促打卡“吹灰”。
告别“数字囤积”,应从保存、管理、利用各阶段入手。轻装上阵,“数”尽其用,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青年人才能在有效、合理的数字实践中实现自我优化和健康发展。(重庆大学 胡涵柯)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