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谭秋驰 刘鑫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耕地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数量“三连增”的背后,意味着我国有更多的耕地可以用于粮食生产,代表着大国粮仓的耕地根基更加坚实,也将让亿万中华儿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吃饱更吃好。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耕地资源尤为宝贵。稳住了耕地,就稳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看“严法制”,完成修订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实施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察“硬举措”,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观“实监管”,全国26个省份建立“田长制”,25个省份通过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探索“人防+技防”智慧监管模式......一系列务实举措、有力行动,彰显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决心,传递出“耕地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强烈信号。
守耕地,实仓廪,安天下。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绝不能有丝毫闪失。守牢粮食生产“命根子”,既需注重数量、也要提升质量。今日之中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步发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耕地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高0.35个等级,为进一步增加粮食单产提供稳定支撑。放眼未来,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藏粮于地”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一以贯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稳数量、提质量、优生态“三位一体”,方能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保障粮食安全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新征程上,如何推动更多粮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是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常抓不懈。一方面,要织密耕地“保护网”,运用法治手段严惩非法侵占耕地行为,压实耕地保护各方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径“零容忍”,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另一方面,要提升耕地“含金量”,加大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稳固。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资源是生活之基、生产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金秋时节,大地流金,沃野飘香,广袤田野满是丰收气息。始终胸怀“大国粮策”、守牢“耕地红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赋予土地更丰盈、更持续的持久生命力,“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谭秋驰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