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货膨胀后,如何衡量话语的“重量”?|青年说

2024年10月31日 10:47:1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哈哈”是敷衍,“爱你”是谢谢,“宝贝”是你好,每句话后面都要加上“哦”“滴”等语气词,并配上“~”“!”符号和各种表情包才能完成日常交流……这些词语滥用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发展和注意力经济的产物——语言通货膨胀,即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的现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仿佛失去了其原有的精确性和深度,变得轻浮而泛滥,如同货币在过度发行后购买力下降一般,话语的“重量”也在悄然流失。

语言通货膨胀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最直观的一点便体现在过度夸张和渲染的表达习惯上。昔日里,能用“好的”表达的意思如今却要用“超级棒!”彰显情感,即便是日常琐事也常被冠上“史诗级”的标签,类似的夸大其词已然成为社交表达常态,而朋友圈的“夸夸文学”也早已成为一种维持表面关系的社交策略。此外,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也是语言通货膨胀的一大特征。试想,“水灵灵”一词爆火之前,我们是如何描述类似内容的?随着网络“热梗”渗透进我们的日常交流,语言的内涵被不断稀释。

语言通货膨胀既是社交媒体发展的产物,也是注意力经济驱动的结果。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人类创造的语言和社交媒介现在又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社交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在这个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简短且易于传播的语言形式更受人们青睐。为了吸引眼球,夸张、猎奇、跟风便成为获取关注的捷径。而注意力经济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能够吸引注意力就意味着有商业价值,于是,各种博眼球的言论和表达方式层出不穷,语言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被消耗,逐渐走向贬值。

语言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们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事情,原本应该清晰表达的概念和情感被淹没在泛滥的词汇海洋中。当“非常”“超级”等词被无数次用来形容各种事物时,我们很难再从中感受到那份由衷的情感,沟通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语言的贬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习惯了快餐式的语言消费,人们可能逐渐失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赏力,难以进行深刻、细致的思考和表达。

在语言通货膨胀盛行的当下,看似热情的文字背后却是匮乏的语言表达、高昂的沟通成本。语言亟需回归本质,重拾话语的准确性和深度。或许,让语言回归本质的关键在于静下心、沉浸在阅读中,在碎片化时代放慢脚步,与书本作者进行一场场深刻的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展视野,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对语言的鉴赏力。如此,在日后表达时,才能使用精确、具体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夸张的表达方式。此外,对于网络用语和流行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既不盲目跟风,也不一概排斥,将使用网络用语作为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并无不妥。只有当我们具备了对语言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时,才能真正衡量出话语的价值和重量。

我们倡导一种更加理性、高质量的交流氛围。在社交媒体上,有深度、有思想的言论和表达应当被鼓励与尊重,而非遭受嘲讽,对此,社交平台需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让话语重新焕发出应有的价值,让话语真正成为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有效工具。(重庆大学 徐珺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