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中秋节假期,各地商旅文体展消费活跃。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意融合,变得潮起来;人们在短途游、乡村游中体验慢生活、减压放松;在赛事、音乐等热门IP辐射效应带动下,各地创新打造多业态融合项目,激发消费新活力。中秋消费市场热,“团圆经济”活力旺,在流动的中国里,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澎湃动能。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1.0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10.47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8.0%。
“消费马车”跑起来,内需潜力放出来。“消费马车”疾驰,展现中国大市场的活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票证供应、消费品调拨分配,到改革开放后商品供应逐步充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我国消费领域在过去75年间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7万亿元,消费市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供给完善,流通体系质量效率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
消费,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从277亿元到47万亿元,数据之变,映照着幸福之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消费主要聚焦于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填饱肚子”,衣食住行中,“吃”与“穿”占据了消费的大头,生活简单朴素,物质相对匮乏。而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人们不断提升消费品质,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由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我国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推出优化服务、促进消费的真招实策,让中国消费大市场热气腾腾,充满“幸福味道”。
75载昂扬向上,人民生活迈向“红红火火”,根本在于我国发展内动力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一路上扬的数据,背后是企业制造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如今,我国已成为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生产制造能力增强,居民在“家门口”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追“新”逐“质”,供给能力增强,人们也更愿意从需求端为新场景、新服务、新创意买单,双向奔赴的中国市场活力满满。“400万人在线抢三折叠手机”,科技浪花不断激发消费热情。2023年末,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9.7辆,是2013年的2.9倍,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成为新潮牌。这背后,是我国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6.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各扬优势,在创新赛道上角逐奋进的生动缩影。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是持续推动消费经济向上的重要动力源。现如今,消费者在追求物质充裕的同时,更加聚焦于品质的飞跃。从日常饮食追求多样化与健康并重,到服饰穿戴注重个性化表达与品牌内涵;从家用电器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到交通工具强调便捷性与环保性的完美结合……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深刻体现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深切渴望与不懈追求。对此,各地当持续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在涵盖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各领域创新驱动,助推服务型消费蓬勃发展,不断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