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从“应届生”到“往届生”这道坎,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此外,湖南省还将应届生身份的“保鲜期”由2年延长至3年。
关于应届生身份,一直是网络讨论的热点。打开网络问答平台知乎可以发现,“为什么应届生的身份这么值钱?”这一问题的浏览量高达2700万。“应届生”,既是一种身份认同,又有核定标准,同时还享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利益,所以引发各界关注。
具体而言,应届生身份享有多重利好——落户机会更大,尤其是在户籍堤坝高筑的部分城市;招考中有专门开放给应届生的职位,比“三不限”岗位更有优势;在企业招聘中,还有专属于应届生的校园招聘,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可享受到补助。
在日本的职场中,也将应届生划为一个单独的招聘序列。这些制度设计背后,体现着朴素的社会公义观。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各类毕业生就业又是重中之重,牵动着亿万家庭的目光。对于工作经验尚少、求职上处于竞争劣势的应届生,给予一定的“新手保护期”,其用心可以理解。
但实际上,享有多重利好的“应届生”,身份边界到底划到哪里,有不同理解。时间上看,即将毕业与毕业不久的就是应届生。性质上,它又与是否就业、档案是否从学校转出、社保是否曾经缴纳等标准相关联。在以往的现实操作中,选取了相对较窄的界定尺度,即毕业前夕与毕业两年内还未就业的学生。一旦触发非应届条件,便会“破功”。
所以,辅导员一边说着“先就业,再择业”,一边又说“一定要好好把握应届生身份”,这就形成了内在矛盾,也为毕业生就业增添心理压力,务求“一击即中”,否则“机会成本”将被放大。
而对于刚出道的“职场新鲜人”,试错成本也显得很大。中国青年报社2021年发布一份调查显示,43.6%受访者会在工作两三年后考虑跳槽。更早的一份调查显示,超30%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也就是说,年轻人更愿意通过一段时间的职场适应期,进行外在的环境试水与内心向度的探索,从而锚定深耕下去的职业方向。
在此情境下,如果让职业发展还未定型的低年资员工过早地失去各项利好,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对“应届生”的身份认定应当适度放宽,不应“锁死”在第一份工作上。
无论对于官方规定还是社会观念,依然希望能够扩大“应届生”概念外延,并在更大程度上模糊掉应届生与往届生之间的界限。
珍惜应届生身份,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那就是他们参加校园招聘时,雇主更加看中其可塑性、成长性与综合素养,而对于社会招聘人员,则是拿着放大镜去审视,必须与招聘需求严丝合缝,生命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因此被忽略。
于是,理学毕业生从事软件开发、文学毕业生担任大厂人力,都不算新鲜。前几年有个词“中年油腻男”,其实并不全然是中年选择了油腻,而是社会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他们的想象空间。
除了“应届生”相关规定,一些不合时宜的就业机制也应持续进行改革。去年5月,五部门发文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这个人们熟知但“不明觉厉”的就业证件终于走进历史。为更广大的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就业舞台,希望政策机制朝此方向迈进。(闫峻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