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中国多省运河建设项目都在进行中。近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平陆运河,建设任务实现“双过半”;位于安徽省内的江淮运河已于去年下半年通航,将淮河地区与长江地区之间运输航程缩短了200公里至600公里;此外,湖南、江西、浙江、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均在酝酿运河工程,我国内河水运网络正在完善。一系列运河项目的建设,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发展,更是文化传承、经济繁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交响”。
潺潺流淌的“水脉”,沉淀并延续着文化根脉,滋养着沿岸的每一寸土地与人心。运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京杭大运河到平陆运河、江淮运河等,这些运河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从谋划到建设,从开通到运营,一条“水路”从无到有的演进,无声见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湘桂运河被誉为“现代版灵渠”,其建设不仅将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更将促进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浙赣粤运河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纽带。运河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创新发展,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奔腾的“水路”如动脉般跃动,有效疏通并激活了经济的“黄金水道”,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古以来,城市因水而兴,经济因水而旺。运河商贾往来,不仅是经济的“大动脉”,也是无数人的生计线。南方各省加速推进运河项目,无疑是对内河水运网络的一次重大优化。江淮运河巧妙连接淮河、巢湖与长江,构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工”字形水运网络,实现了航道间的无缝对接。一路通,百业旺。平陆运河建成后将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出海提供更直接的路径,缩短航程约560公里,每年为相关地区节省运输费用超过52亿元。
未来的中国,随着水运网络的不断成型,路网将更加发达,“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也更具内动力。为实体经济“舒筋活络”,尤其需要构建功能更加强大的水运体系。南方各省密集部署运河项目,有助于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相互补充,进一步释放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优势,构建低成本的物流体系,为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南方各地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加大运河项目推进力度,正是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的生动实践。湖北正积极推进荆汉运河的建设,连接浙江、江西、广东境内水域的浙赣粤运河前期工作也正密集推进中……
从宏大的规划蓝图初现轮廓,到细腻的实景图景逐步成真,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辉。一条条奔腾不息的“运河纽带”,不仅作为物理上的连接,横跨南北、贯通东西,更深深植根于中华精神之中,厚植着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更为精彩的时代篇章。(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