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外卖骑手与物业保安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显示,外卖员因为送餐快超时急着进小区,小区保安以“闯岗”为由用安保器材锁住了外卖员一只脚。物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区出入口实行登记制度,外来人员需要办理登记方可进入小区。当时外卖小哥进入小区时不配合登记,保安劝阻后仍然闯岗进入,为了避免与外卖员发生冲突,保安用安全工具进行了制止。
事件引发热议,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物业保安举动之粗莽,带给观众的错愕,以及对于保安“锁脚”之举正当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的质疑,毕竟保安没有执法权,哪里来的权力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不过,与对保安劣行正当性的追问同样重要的,是反思本次冲突折射出来的普遍问题——骑手入门难。例如,像报道里一样进行苛刻的登记,甚至根本不能进小区;小区有多个门,但骑手只能进一个;又或者骑手人能进,但车不能进……骑手不仅被困在算法里,也被拦在小区门外。
骑手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延展了我们消费半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其是以一种“送货上门”的许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在近年来,由于许多小区管理日趋规范化、住户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小区内逐渐出现了两种呼声:部分人偏爱外卖送货上门的便利,部分人忌惮骑手入门带来的安全风险。
两种利益诉求的碰撞,往往演化为小区门口骑手与物业的冲突,这种冲突近年来并不少见。
此类事件冲突的直观性,也容易让我们简单以为,化解骑手入门难规范保安行为就万事大吉。但显然这种视角简化了问题,看不到冲突背后深层的利益根源。正如有保安接受采访时表达的一样:“我放你们进去一次,被抓到就要罚款100元,我一天也就能赚个100多块。”许多将骑手拦在门外的保安也颇为无奈,正说明化解之道不在配送链条的最末端。
而“骑手友好”的思路无疑值得借鉴尝试。据报道,北京、杭州、上海、南京等地推出系列举措,落地“骑手友好社区”“小哥码”“一望到底”等项目,通过协商外卖骑手通行机制、开辟骑手绿色通道、上线送餐专属地图等措施,逐步解决骑手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等实际问题。
“骑手友好”建设,重点要转变对于骑手的敌化观念,将其视作社会、社区的一份子。例如,在全国总工会、重庆市总工会和沙坪坝区总工会三级工会组织推动下,重庆首个“骑手友好街区”落成,在解决“进小区门难”的同时,还引导骑手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基层治理。
而在行动上,要将问题和责任都前置。社区和平台要积极介入,找到多种利益诉求的平衡点,不能作壁上观。例如,在湖北黄石,一些原本推行人车分流(人进车不能进)的小区,给骑手这个与时间赛跑的职业带来了诸多麻烦。街道牵头物业、居民、平台和骑手开会,最后讨论出让骑手走车库进小区的方案,既方便送餐,又不影响小区安全。
类似举措都值得各地积极尝试。将心比心,骑手被拦在门外,也让一个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关怀与温度。骑手便利了我们,我们也应当便利他们。(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