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北京正积极推进相关立法,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提供法律保障。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多种城市出行服务。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也预示着自动驾驶技术将更广泛地融入市民生活,为城市交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于对《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而同时,武汉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的试运行,则引发了出租车司机集体求助,担忧智能驾驶技术将威胁到他们的生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无人驾驶都是大势所趋。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和就业市场,甚至带动起怎样的社会变革,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无人驾驶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单日单车峰值已与传统出租车司机持平,且用户满意度评价高达4.9分。这些数据彰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便利性、舒适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然而,传统出租车司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有司机甚至建议将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运营时间限制在晚上十点之后。
纵观历史,每当新技术面世,人们总会对未知的运作机制和潜在影响心存疑虑,这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惧。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的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变革往往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可能导致部分职业的从业者失业或被边缘化。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机代替纺织工人、20世纪初汽车普及导致的马夫失业、电脑革命引发的大量文书工作消失,这些都是技术进步与就业冲突的典型案例,加剧了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担忧。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及其派生出的“卢德主义”就是这种焦虑情绪的集中反映。
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社会总能找到方法度过这些转型期。为了有效应对无人驾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并结合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特点,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有机构曾通过分析英国1871年以来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是“创造就业的机器”。因为技术进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社会总需求扩张,带动了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也要意识到,这种趋势并不是线性演进的,在某个时间段内,技术进步引发的岗位淘汰可能会先一步到来。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推动的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新加坡的“技能创程”计划,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升包括从业司机在内的全体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服务,帮助受影响群体快速融入新经济模式,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至关重要。应积极探索普惠金融政策创新,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为受技术冲击较大的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此外,鼓励产业转型也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之一。传统出租车公司应积极参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和运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就为传统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助力其转型升级。
而在推进无人驾驶出租车应用时,也应采取渐进式实施的策略,分阶段、有序地进行,给予传统行业足够的适应时间。制定合理的过渡期政策,帮助相关群体逐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实现平稳转型。
不久前笔者出差去了武汉,返程打车到火车站,碰到一位非常和善的司机大哥,驾驶平稳,也很遵守交通规则,最后发现我在打车软件上设定的地点其实不方便进站时,还主动帮助我做了修改,让我更便捷地进了站。虽然有很多对武汉出租车的不同风评,但至少这位师傅,给我的体验挺好。而聊天中我也了解到,开网约车是他之前一份工作不如意之后的选择。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又一次的科技深度变革中,理应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兴盛的未来。社会向好发展的标志,也许就在于它如何帮助追赶不上技术潮流的人们找到新的出路,过上体面的生活。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