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当事人博关注:流量狂欢下道德的界限何在?|青年说

2024年07月08日 17:27:3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叶某某在北京地铁10号线上因扰乱乘车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随后的一系列“澄清”视频。

这些视频中,一位自称是叶某某女儿的年轻女性含泪发声,为叶某某辩护,并对警方的处理表示不满。随后,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网民张某敏为博取流量,精心策划了一场骗局:她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冒充叶某某的女儿和妻子,而她的父亲张某勇则冒充叶某某,通过多个视频对事件进行歪曲解读和“申辩喊冤”。此事件不仅揭示了网络道德的缺失,更对公共秩序和法律底线提出了严峻挑战。

此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网络时代中的道德滑坡问题。张某敏通过伪造身份、编造故事来博取流量和关注,挑战了公序良俗,扰乱了网络秩序。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流量成为衡量视频成功的重要标准,一些人为了获取关注,不惜采用极端手段,甚至违法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对社会的道德底线造成了冲击。

在网络自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流量可以带来很多利益。然而,当追求流量成为唯一目标时,道德和法律底线往往被抛诸脑后,为了博人眼球而拍摄一些没有底线的短视频的现象并不少见。6月12日,《法制在线》报道称,有短视频博主在一所初中前拍摄视频声称自己在等“女朋友”放学。视频一经发出遭到大量讨论,有人认为如果其女朋友真是初中生,可能涉嫌犯罪。但是经警方调查后发现,该视频完全是捏造的。此博主通过虚假的视频博取关注,不仅是对公众信任的背叛,更是对法律的挑战。警方的及时介入和依法处理,正是对这种不良行为的有力打击,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维护。

这些事件还揭露了当前网络环境中的一些内在问题。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负有审核和监管的责任。然而,在追求用户数量和活跃度的同时,许多平台对内容的审核流于形式,甚至纵容不实信息的传播。对于类似张某敏这样的行为,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可靠。

除此之外,公众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应当具备更高的辨别能力和媒介素养。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任何不实信息都可能迅速扩散,造成广泛影响。公众应当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轻信、不盲从,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文明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和努力,更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约束。作为个体,我们应当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作为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制度和教育,来推动更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许。(黄易涵 南京师范大学)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